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戰爭之起源(1 / 3)

1.歐洲諸國之陸軍及海軍

一九一四年之戰爭 一九一四年八月歐洲最激烈之戰爭開始。軍隊人數之眾為亙古所未有;所用武器之堅利亦為亙古所未有;其影響於世界之巨亦為亙古所未有。世之有思想者類以此次戰爭為出諸意料之外。不信歐洲諸國之政府竟敢負此破壞世界和平之責任。然不意竟有戰爭。此次大戰實為歐洲史上最重要之事實,吾人不能不求其原因之所在,與各國爭持之問題為何。

歐洲武力主義之發達 自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一年普魯士戰敗法國以來,五十年間西部歐洲諸強國間並無戰爭之跡。此為歐洲升平無事之期。然各強國間始終專心致誌於軍備之擴充與軍器之設備。普魯士實為提倡武力主義之領袖。二百年前普魯士曾欲以武力而成為強國。然近世普魯士之軍隊實始於拿破侖戰敗普魯士於耶拿之後。蓋自後普魯士之政治家知舊式常備軍之不可恃,不能不賴“全國皆兵”(the nation in arms)之征兵製也。然欲實行全國皆兵之製須避拿破侖之懷疑。普魯士政府乃令其國民皆受短期之軍事訓練,訓練之後乃令其退伍而為後備兵。因之常備軍之數並不增加,而一旦有事則可用之兵為數甚眾。而且普魯士之訓練軍官尤為精密。

此種已經改良之軍隊曾有功於推翻拿破侖。全國皆兵之製相沿不廢。五十年後威廉第一與俾斯麥欲獨霸國中與奧地利宣戰時遂增加每年征兵之數,國民從軍之期由二年延長至三年,後備之期延長至四年。因之普魯士軍隊之數競達四十萬人之眾,於一八六六年戰敗奧地利。他日法國之失敗與德意誌帝國之統一蓋皆普魯士軍隊之力也。

其他諸國之軍備 自普魯士於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一年間戰敗法國以來,歐洲諸國除英國外莫不仿普魯士之征兵製而踵行之。凡國民之身壯無疾者均須入伍二三年,再退而為後備兵以備隨時奉命從軍之用。政府每任用多數教師負教育兵士之責,加以軍器發明日形精銳,改良設備所費尤為不資。

國民負擔之重 歐洲各強國既爭先恐後以擴張其軍備,各國陸軍之人數為之大增,而國民之負擔亦為之加重。當大戰開始時德國法國二國之陸軍各有四百萬人以上;俄羅斯有六七百萬人;奧地利匈牙利得二百五十萬人以上。英國之陸軍不及二十萬,駐在歐洲者又居其少數,蓋英國之募兵方法與美國同類以誌願軍補充之,並無征兵之製也。

英國之海軍 然英國之國防端賴海軍,而英國海軍力之雄厚實為世界之冠;蓋英國固以“二強海軍”(two powers''navy)為其海軍政策之標準者也。英國所以必有強盛海軍之理由一在英國人浮於地,國內所產之食糧不敷供給,故不能不自外國輸入以資維持。而且英國工業甚盛,與商業有密切之關係。故一旦英國失去其海上之霸權,則其衰亡可以立待。

德國之海軍 然其他諸國對於英國之獨霸海上多不甘心。若輩對於英國殖民地之廣大本懷猜忌之心,而其急於市場之獲得與商業之保護亦與英國等。二十世紀以來商業上足為英國之敵者厥唯德國。德國皇帝威廉第二自始即有意於海軍之整頓,二十年前曾謂德國之將來必在於海上。故一八九七年德國國會通過振興海軍之議案。自後海軍之擴充極其迅速,幾有淩駕英國之勢,英國人乃大懼。英國政府遂亦增加其戰艦之數目及噸數。其他諸國亦紛起仿行。故歐洲各國除陸軍軍費外又加以海軍軍費負擔倍重於昔焉。

2.和平運動

海牙和平會議之召集 軍費既甚浩大,再加以恐懼戰爭之心,遂引起一部分人之弭兵運動。第一次減少軍備之運動始於俄羅斯皇帝尼古拉第二其人。彼於一八九八年提議召集世界各強國代表開會於荷蘭之海牙(Hague)以討論之。此次會議與昔日之維也納會議及柏林會議不同,非戰後之和平會議及平時之弭兵會議也。

第一第二兩次之和平會議 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於一八九九年開會,對於限製軍備絕無成績之可言;唯決定建設一永久之“公斷法院”(Court of Arbitration),凡各國間之爭執“無關於國家榮譽及存亡”者均可提諸法院以求裁判。然因無法可以強迫各國之提起國際訴訟,而且足以激起戰爭之禍源又複除外,故所謂公斷法院有同虛設。第二次開會於一九○七年,規定埋藏地雷,炮攻孤城,及戰時中立國之權利等。然自大戰開始後此種規則亦複有同具文。

各國間之和平條約 自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開會之後各國間之互訂公斷條約者有一百三十餘種之多。規定凡無關國家存亡獨立榮譽及第三者利害之爭執,均以國際公斷方法解決之。近來諸國間甚有將“所有可用法律解決之問題”一律提出公斷者。

其他和平運動除海牙和平會議及公斷條約外,尚有其他種種和平運動,故世之樂觀者多以為此後或不致再有大戰之發生。國際上各種公會及結社在大戰前常有增加,而且各國人民間亦多有共同之利害,故有互助之必要。

社會主義 國際和平運動之最有力者社會主義亦居其一;蓋社會主義本係一種各國工人之國際運動,其公共目的在於廢止“生產機關”之私有製。社會黨人常常開國際公會而且互以“同誌”(comrades)相稱。對於政府之實行帝國主義者每肆攻擊,以為投資遠地之利益獨為富人所享有,因投資而起之戰事與工人實無關係。而且社會黨人力言戰爭之禍以窮人所受者為最烈。故極端社會黨人多係反對武力主義者。所謂反對武力主義即不願當兵之謂,社會黨人之因此被拘者不一其人。然自一九一四年戰端既起之後,各國之社會黨人大都熱心於戰事,故若輩之反對帝國主義或反對擴充領土之戰爭,此屬空言而已。

3.各國間之爭執

帝國主義與近東問題 歐洲大戰發生之最要條件吾人在前二章中已述及之,一為帝國主義,一為近東問題。吾人曾述十九世紀後半期歐洲諸國之如何爭獲殖民地或商埠於非洲與亞洲,對於土耳其衰替之利益之如何虎視眈眈。茲吾人不能不再略述五十年來各強國間之如何競爭及一九一四年夏間戰爭之如何爆發。

法意二國在非洲之衝突 第一,吾人須知非洲之如何探險及其分割。非洲北岸沿地中海一帶之地大部分屬於法國,故法國對於意大利英國及德國先後均有衝突之事。法國領地阿爾及利亞於一八三○年征服,於一八七○至一八七四年完全占領,有鄰國二—即突尼斯與摩洛哥是也。法國借口於突尼斯土人之騷擾阿爾及利亞邊疆,乃於一八八一年遣兵征服之。意大利本欲得其地為已有者,今法國竟捷足先得大為失望。意大利因之遂與俾斯麥攜手,加入德國與奧地利之同盟,即現代有名之“三國同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