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三一七章 安祿山的證據(1 / 2)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

明朝那幅圖,畫麵繪蕉林一隅,左邊有二男一女,其中地上一耄耋之態的長者正在聚精會神地講經,那超然的神態仿佛完全沉浸在講經的氣氛裏,他就是伏生。對麵伏坐於書案前,專心致誌地作著記錄的大概是學生晁錯。

那幅畫僅在湖石、蕉葉及左邊站立人物的衣服上有所暈染,除在伏生的長袍、女人的麵部及花朵上敷有白色外,其他多依靠線條表現。

無論是界台的細長直線、蕉葉的短線,還是塑造人物的長線,均體現出線條的不同變化,特別是勾畫各個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線條,表現出伏生的飄逸、女人的端莊、晁錯的虔誠。那些具有書法性的、變幻多端的線條,顯示著杜堇深厚的白描功力。縱觀全畫,構圖嚴整,用筆精勁,在“院體”的風格中融入了文入畫的筆韻,較好地反映出杜堇對畫境的追求。

而這幅《伏生授經圖》與張元見過的那幅有不的出入,尤其是那行字,據傳那是宋高宗的題字。

也就是,這幅畫很可能是另外一位高人王維的《伏生授經圖》。

提起王維,可能人們更多想到的是他的詩句,畢竟上過學的,基本都知道王維是唐代的大詩人。

其實吧。

王維是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後人評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但人們熟悉的傳為王維的畫,如《雪溪圖》、《輞川圖》等,都是山水畫,然而這幅王維《伏生授經圖》,卻是一幅碩果僅存的人物畫。

王維與唐代畫家張萱、吳道子同時代,其時正當中國人物畫的輝煌、鼎盛時期,史載王維曾將吳道子畫在大同殿上的壁畫,在絹上縮畫成一卷,謂之“簇”,可見他在人物畫上下過精深的功夫。《伏生授經圖》確也體現了唐代人物畫的極高水準。

“張哥,你看了半,這幅畫是真的嗎?”展飛有些著急地問道。

張元並未回答,而是笑了笑道:“在不久前上浦博物館舉辦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國唐宋元繪畫珍品展’中,有人有幸觀賞了傳為唐代王維畫的《伏生授經圖》墨跡,嗯,那個人你也認識,就是塗老。”

“啊?”

展飛愣了一下,有點糊塗了。

“此圖流傳有緒,宋時已入內府,圖上有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明初曾為胡惟庸所藏,後複歸內府,清末紛亂,又散落民間。”

張元解釋道:“195年,這幅圖被日本商人阿部房次郎購得,帶去日本。他去世後,其子阿部孝次郎於194年,將家藏160餘件中國古代書畫,包括《伏生授經圖》都捐贈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那副畫在上浦展覽,也算是重回故土,實在難得。有專家看了,認定為王維真跡無疑。不過塗老卻覺得還是依慣例冠‘傳為’的較妥。因為唐畫上尚無畫家自署名款,‘傳為’並不排斥為真跡之可能。從王維到宋高宗,過了三百多年,加上此前的徽宗朝又倡導臨摹古畫,留世佳作無數,幾可亂真,所以還是冠‘傳為’的為妥。”

“這麼這幅畫也可能是真的了?”展飛又問道。

“隻能是傳為吧,因為沒有人可以證實這就是唐代王維的畫,隻是這幅畫單純從觀賞角度以及年份上來,我覺得是王維的畫也沒什麼不妥的了。”張元其實已經可以肯定這幅畫就是王維所做了,因為王維曾留下過筆墨,他能夠分辨出這上麵的畫作與王維筆墨之間的完全統一,隻可惜這話沒法啊,沒法證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