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八五八章 宋代香爐(1 / 2)

科南克議員拿出來的,是一個香爐。

而且這香爐還是宋代的影青釉鬲式香爐。

“怎麼樣,張先生您喜歡吧。”

科南克議員笑道。

“不錯,的確不錯!在宋代種類繁多的陶瓷作品中,鬲式香爐始終是引人注目的經典款式。

時至今日,如能得到一件大開門的宋代陶瓷鬲式香爐是藏家的一大賞心樂事。”

張元一邊看著那香爐,一邊頗為高興地道。

這件鬲式香爐題材取自商周吉金,造型工整、線條輕盈;雖光素無紋,但釉水呈色青白晶瑩,令欣賞者能夠立刻聯想到曆史上有關湖田窯瓷器的“饒玉”美譽。

總的來,這件鬲式香爐因釉色近乎白玉而氣質脫俗、不染塵埃。

這件體量適中的鬲式香爐十分符合古時詩書人家案頭清供的要求,為那時莘莘學子窗下苦讀的歲月多少增添了點焚香消煩的樂趣。

張元看著這件鬲式香爐,腦海中卻浮現出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應該,在兩宋青白釉瓷器中鬲式香爐是一個比較少見的品種。

流傳至今、時代最早的見諸文獻的宋代陶瓷鬲式香爐是一件標注為“北宋官窯粉青鬲式爐”的瓷器,收錄於寶島早年出版的《宋元陶瓷大全》一書中。

在我國曆史上,趙佶是一位極具藝術賦且勤於創作的帝王。

他自命風雅,能詩善畫,並組織仿製商周秦漢青銅器,好古成癖。

因此,北宋官窯首創本於三代銅器造型的鬲式香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這一藝術形式的移植或許正是趙佶的獨創。

南宋時期,陶瓷鬲式香爐不僅有較早的臨安官窯製品,也有之後諸如吉州永和窯和處州龍泉窯這等民間窯場的製品。

這明自趙佶而起的複古美學風潮未因靖康之難而慘遭打斷終止的命運。

在宋室南渡、政局穩定之後,這股潮流再度勃興,並且從貴胄士大夫群體向著具有一定可觀財富、處於崛起階段的以中地主為代表的社會中產階層漫散開去。

就南宋時期各地民窯所產的陶瓷鬲式香爐來看,那時的匠人們主要是受到了當時社會中產階層市井審美與統治階層貴族審美的雙重影響。

例如,那時吉州永和窯所產的鬲式香爐大膽地使用描繪民俗圖案的白地黑花技法,一改官窯單色釉的做法,明顯是為了迎合審美能力不高的市井所好。

與之相反,處州龍泉窯所出的鬲式香爐則較好地沿襲了官窯的審美情趣,這可能是因為處州距離南宋首都臨安更近,從而更易受到宮廷審美的陶染。

眾所周知,宋代的政治環境由於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教訓,而自建國之初便形成了一個重文抑武的氛圍,並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逐漸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麵麵。

文人文化的興起正是發端於斯。

這件南宋湖田窯影青釉鬲式香爐,恰恰是暗合了中國古代文人因浸淫儒家人格教育之故,而推崇和田白玉的審美需要,無疑豐富了我們對於宋代瓷器美學的認知。

“雖然算不上文物級別的古董,但也算是好東西了,議員先生的這份誠意,我接受了,以後如果有什麼麻煩,還可以來找我。”

張元覺得這生意做的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