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九五零章 玉蠶和玉龍(1 / 2)

當張元將整幅畫雕刻完畢,收起刻刀的那一瞬間,腳下的地麵突然動了起來。

他急忙站到了一旁。

就看到地麵上的石板直接升了上來,然後露出了一個奇異的箱子。

這箱子的材料,竟然是紅寶石!

如此大的紅寶石箱子,這要是拿出去,不知道要賣上多少錢啊。

不過這麼好的紅寶石箱子,想必裏麵裝的東西怕是會更引人注目啊。

張元深吸了一口氣,心翼翼地將那紅寶石箱子打開。

“蠶?”

瞬間映入眼簾的,是一些白色的蠶。

張元愣了一下,心道這誰這麼無聊啊,居然用紅寶石箱子養蠶,而且還弄出了這麼一個奇葩的機關密室?

直到他伸手拿出其中一隻蠶的時候,才不由露出了笑意。

這是蠶,不過不是一般的蠶,而是玉蠶啊。

中華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新石器時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留下中華民族開始蠶桑的證據,這些證據中最突出的遺存就是各種材質的蠶。

種桑養蠶和利用蠶絲紡織,如同“四大發明”一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早的發明之一。

《尚書·禹貢》記載四千年前我國先民就得桑養蠶。

至商周時期,養蠶、繅絲和織綢的生產,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並且生產與加工已經相當成熟。

《禮記·祭義》記載專門植桑養蠶的地方:“古者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

《夏正》中:“三月……攝桑,……妾子始蠶。”

還有《詩經》中也有許多詩篇提到蠶桑。

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愛求柔桑。”

《詩經·魏風·十畝之間》中有“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詩句,這些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婦女們采桑養蠶的勞動情景。

蠶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飼養物之一,因此,古人把蠶繭看作為祥瑞征兆。

張元手中的這隻玉蠶,經過他鑒字訣鑒定之後,可以確認是西周璜形玉蠶。

目測長4.6厘米,寬1.厘米,厚0.6厘米。

玉質青色,有黃褐色沁斑,器扁平彎曲呈璜形。

頭部扁平,上有向外突出的目,從頭部向下,身體逐漸彎曲,到尾部呈尖狀,身軀兩側雕刻凸起,以示軀幹,頭中部兩麵對鑽一圓孔,可供係佩。

造型生動逼真,玉質純淨光潤,雕刻技法純熟。

他將這東西心翼翼地放進了影子屋裏,然後又從那紅寶石箱子裏取出了另外一隻玉蠶。

這一隻是西周圓雕玉蠶。

玉蠶長4.厘米,寬1.厘米。

為青白玉,微泛黃,玉質晶瑩、細膩、潤澤,采用圓雕技法,巨目圓嘴,頭端平齊,大耳,口中鑽一圓孔,以便穿係之用。

通體雕琢成節褶狀,並彎曲如弓,呈半環形,頸部的節褶雕琢得較短窄,腹部的節褶雕琢得較為寬闊,充分表現出了蠶的伸縮力量,契合動物的自然形態,愈到尾部,體積越。

此玉蠶寫實性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具有西周玉蠶雕刻特色。

裏麵還有兩隻西周圓雕玉蠶,不過造型和大都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