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四四二零章 一代硯師(1 / 2)

“那另外一塊硯台呢,又有什麼特殊之處?”

牟瑩問道。

“這另外一塊硯台,其實也是國禮,隻不過是另外一位大人送給腳盆首相福田康夫的。

上麵雕刻的是中國圖騰,所以也叫《中華圖騰硯》。”

張元解釋道。

“沒想到兩件都是國禮,端硯雖然厲害,不過這製作端硯的匠人,怕也是非常有名吧?”

柳夢尋問道。

張元點了點頭道:“那是當然。

這個人叫李鏗!

1978年,鄧大人赴腳盆訪問進行‘破冰之旅”前夕,外交部派員專程趕到中國硯都——廣省肇城市,委托端溪名硯廠趕製8方端硯精品。

李鏗當時還是個夥子,他知道,羅丹的雕塑《情人的手》,是他對情人的愛在石頭上的溫情流淌;

凡高的《向日葵》是他渴求陽光的靈感再現。

冰冷的硯石裏,有燃燒的生命。

端硯,作為國禮,不能隻雕花鳥蟲魚、雲龍雨鳳,要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

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周大人當年東渡扶桑的詩句‘大江歌罷棹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在其腦海裏浮現。

李鏗在硯池的上部雕以龍的紋飾,象征中國。在龍紋下刻一輪旭日,喻為腳盆;下麵相連的海浪,象征著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周大人的詩句巧妙地融於硯中。

富士山下,櫻花盛開。

腳盆首相官邸,張燈結彩。

鄧大人將那方《周大人詩詞硯》隆重地送給了腳盆首相福田糾夫。

從此,腳盆掀起了端硯熱。

008年,胡大人赴腳盆進行國事訪問,被國際稱為‘暖冬之旅’。

製作國禮端硯的任務又落在李鏗身上。

李鏗經過數日的思索,創作出了《中華圖騰硯》,硯體為鼓形,喻為‘鼓舞’,

上雕中華圖騰的傳統紋飾。

胡大人將《中華圖騰硯》送給腳盆首相福田康夫,福田康夫愛不釋手,讚不絕口。

時隔三十年,腳盆兩任父子首相,得到不同年代中國最高領導人贈送的國禮端硯,均出自李鏗之手。

端硯,承載著曆史的重托,成了聯結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好厲害的人,端硯固然讓人喜愛,不過這大師的雕刻,更讓人神往。”

柳夢尋感慨道。

張元笑道:“李鏗蓬蓽出身,自古雄才多磨難啊。

他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

他的父親李毓英曾在國黨中央軍校讀過書,198年在廣省韶關抗日大戰中,少尉軍銜的他衝鋒陷陣,浴血奮戰。

不久,李毓英轉到肇城中學任軍訓和體育教師,嶺南美術大師李雄才在該校教美術。

1957年,因‘曆史汙點’,李毓英身陷囹圄。

父親的遭遇,使李鏗幼心靈慘遭戕傷。畫畫,成了他唯一逃避現實與煩惱的伊甸園。

不久,其弟妹相繼出生,多病的母親靠做點針線活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身為長子的李鏗正在讀初中,目睹孱弱的母親拖著沉重的家庭之舟蹣跚而行,弟妹餓得哇哇啼哭,他隻能含淚棄學打工,幫著養家糊口。

李鏗曾過:‘那年我才16歲,去硯坑時,書包裏裝滿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