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83章 如愛因斯坦故事(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畢竟光是安德烈海姆一個人的年薪就達到了五十萬美元,其他科研團隊總薪酬達到數百萬很正常。米國那邊科研人員待遇是很高的。

……

身懷那麼多財富和有前途的獨門技術,顧轍回國的第一周,就被母校請去參加了很多發布會,還竭盡資源幫他宣傳、也是為大學自己貼金。

東海大學還組織了盛大的校友會,把之前的成名校友都請回來,跟顧轍喝酒應酬,校長還趁機化緣募捐。

最後,知名校友段老板帶頭,捐了4000萬人民幣,顧轍也不想當出頭鳥,就跟著隨喜了4000萬。

段老板就是那個做出了小霸王學習機/遊戲機、步步高VCD/DVD,未來還會做出OV兄弟手機的家夥,後世國內消費電子業地位僅次於雷老板的存在。

曆史上段老板2007年才回母校捐了4000萬,也是東海大學拿到的最大筆私人捐助。這次是因為顧轍的蝴蝶效應,提前兩年回校給小學弟接風、順便提前捐了。

顧轍捐了錢之後,東海大學也立刻以顧轍的錢成立了一個獎學基金,拿出每年的基金收益給學生們發獎學金,金額跟“邱成桐獎學金”也差不多了,命名當然是直接叫“顧轍獎學金”。

搞完這些衣錦還鄉的社會活動後,顧轍在五月份剩下的時間裏,以及整個六月,密集做了一連串的親自科研工作。

首先,他親手撕膠帶,經過好幾天的嚐試後,撕出了隻有單層原子厚度的石墨烯——

單層碳原子的石墨烯,厚度大約是0.3納米,而普通的石墨材料,實驗室裏日常備料的,怎麼著也有幾十幾百微米厚,不會刻意儲存很薄的石墨。

不過,既然是二分法撕膠帶,每撕一次厚度減半,所以小學生都算得出來,撕十次厚度就能降低到二的十次方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一左右。

最多二十次,其實石墨烯就出來了。隻是很多薄的部位撕到後來就沒有石墨黏連了,能觀測到的麵積也越撕越小。

這些都是小問題,顧轍一開始選料的時候就選得很不錯,最後用掃描電鏡嚴密驗證,確保自己的數據絕無問題。

如果是曆史上的安德烈海姆等人,那麼觀測到這個結果的時候就已經很熱切地搶著發論文了。

但顧轍有備而來,他當然要做的更多、更紮實。

所以哪怕五月下旬就已經撕膠帶撕完了,他還是把自己的發現偷偷保密憋了四十天之久。

這四十天裏,他分兩個階段,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是撰寫“如果這個世界存在單層原子/分子厚度的二維材料,對目前的物理學底層理論有什麼影響、會推翻哪些固有認知、發現什麼新的物理特性”。

第二麼,就是做了一點產業界方麵的嚐試,試圖證明石墨烯這種材料並不是偶然撕出來才能得到的,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量產的。

而他選擇的科學方法,毫無疑問正是顧轍之前已經有了近一年積累的“電離膜沉積法”。

他發現,用傳統的膜沉積設備,隻要在特定的溫度、壓強和其他苛刻環境指標條件下,

再配合上氣相沉積環境的氣體除雜、確保反應氣體環境內隻有甲烷氣體和另外兩種專門的保護氣、催化氣。

然後,把這種甲烷噴到表麵產生電離銅的特殊膜材料上。甲烷遇到銅離子後,就會被置換出氫離子、然後甲烷中的碳原子失去氫後,剛好可以形成單層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吸附在電離膜的表麵。

也就是說,從撕膠帶、到物理理論分析、再到初代製備工藝,顧轍至少一個人做出了原本曆史上需要三組頂級科學家前仆後繼完成的工作,他單打獨鬥畢其功於一役。

雖然這種電離膜沉積法的石墨烯生產技術,跟後世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還有很大差距,如今還沒有直接的商業前景。但這至少也是一種穩定可控的實驗室方法,科研價值已經足夠大了。

三組論文,在2005年6月底,到7月初,被顧轍連續投遞出去。其中撕膠帶和物理原理討論的文章發給了《自然》,而後續的甲烷-銅離子膜電離沉積法的文章,發給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