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總後記(2 / 3)

在《見證並記錄——百年建大老新聞》一書的編輯過程中,我們一直遵循著這樣的編輯思路和原則:第一,以編年為序,突出重點人物和事件,突出重要媒體的報道。新聞價值是稿件取舍的最重要依據,在同題材的多篇報道中,盡量選擇較權威媒體及報道較全麵的稿件。對於那些在我校辦學曆程中湧現出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我們選擇了不同媒體從不同角度的報道;為了能較全麵的反映我校的發展曆程,在近些年的稿件選擇中,對於能從一定層麵反映我校重要工作的新聞稿件,本著從內容出發的原則,我們也較多選擇在我校校報上刊登的稿件。第二,在尊重曆史的大原則下,對於一些無礙大局且又不合時宜的旁枝末節略有刪減。媒體作為一種輿論工具,新聞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必然帶有著不同時代的印痕,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內容,有些已被曆史證明是錯誤的,有些已被時代驗證是幼稚的、荒唐的。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在編輯過程中盡量少選,對於一些文章,我們在不失原意的基礎上,以善意的態度進行了適當的刪減。第三,選擇、編輯母體院校及其前身的相關報道,我們本著突出與我校有淵源關係學科的人物和事件為主。為此,我們還特意選擇了一些重要書籍上刊登的相關追憶文章。同時,新聞報道永遠無法全麵還原曆史,故在稿件選擇中,我們也選擇了母體院校發展中主要事件的一些相關報道,從側麵去反映與我校有淵源關係學科的發展脈絡。為了便於閱讀,我們以每個母體學校為單位編年為序,為使讀者對曆史上各校發展情況有係統的認識,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對其中主要院校的曆史沿革和發展情況做了簡要介紹。

《見證並記錄——百年建大老新聞》一書原計劃容量為80萬字左右,但在編輯的過程中,當我們麵對搜集整理回來的近500萬字的資料時,經過多輪精挑細選,一些稿件實難舍棄,後經多次商討,本著有益於校史研究的原則,此書達到了目前的140萬字左右。我校原黨辦主任陳欽高自始至終參與了本書的編輯工作,中國冶金報社原西北記者站站長劉紀生也為此書的編輯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兩位先生嘔心瀝血、精益求精、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及對學校的一片深情令人感動和欽佩。人文學院韓魯華教授、呂剛副教授、校紀委蘆彥波、退休職工李金亮以及高愛珍等也參與了此書的校對工作,在此,我謹向他們表達誠摯的謝意。

《感悟建大》一書收錄的130餘篇文章出自於不同的作者之手,他們中有學富五車的院士、博導,有為學校奉獻了一生才智的退休教工,有正為學校身扛重擔的英才賢俊,有長期關心學校發展的社會名流,有對母校充滿懷念和感恩之情的廣大校友,有對學校的未來充滿憧憬的學子,有對學校寄予厚望的學生家長等。這些文章皆以真實、真摯的情感,讚恩師之風範,憶同窗之友情,頌學校嚴謹之校風學風,讚學校辦學育人之輝煌成就,記學校翻天覆地之變化,抒艱苦創業之感悟,錄時代風雲之流轉,展奮鬥成長之足跡,傾訴對母校難以割舍的情懷,暢想學校美好之未來。這些文章各具千秋,文采不一,但相同的是,它們都在抒寫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建大。

編輯《感悟建大》的過程,是我們進一步了解建大曆史的過程,是我們進一步感悟建大精神的過程,也是我們進一步見證建大人團結凝聚、自強奮進的過程。為了寫好文章,許多老先生精益求精,反複修改,查閱史料,核對事實,甚至組成“班子”集體研討,其對學校的一片深情令人感動。80多歲高齡的我校原老領導衛雲亭大病初愈,就以飽含深情的筆墨為我們再現了趙文欽教授的精神魅力,林家驥、侯繼堯、趙鴻鐵、劉寶仲、酒少武等為寫好恩師的高風亮節所體現出的科學嚴謹的態度令人欽佩,年屆80高齡的於泮池老先生那篇行文流暢、筆法不凡、字跡工整、長達19頁的稿件,特別是其多次從北京打來電話對文章進行反複修改的謙恭態度令人難忘。校友費子文、戴治國、尹鴻勤、祁榕、華煒、孫嵐等在文章中傾訴的對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讓我們銘記,特別是學校1957屆畢業生丁韻芳收到母校的約稿函後,自願將約稿函複印多份寄發別的校友,我校1962屆畢業生王紹華在談起母校時眼中閃動的淚花更讓我們動容。

在《感悟建大》的策劃、約稿、編輯過程中,我們還得到了校辦、校工會、校團委以及各地校友會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謹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我們工作的領導、同誌,向為《感悟建大》一書熱情撰稿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