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24.戰神——劉裕(1 / 3)

劉裕(363.4.16—422.6.26),字德輿,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並詳細記載了他家族顯赫的世係表:“交生紅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強,辟強生陽城繆侯德,德生陽城節侯安民,安民生陽城釐侯慶忌,慶忌生陽城肅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東武城令某,某生東萊太守景,景生明經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晉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國掾熙,熙生開封令旭孫,旭孫生混,始過江,居晉陵郡丹徒縣之京口裏,官至武原令。混生東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翹,是為皇考。”不過這裏麵的可信程度尚待考證。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壬寅夜,即公元363年4月16日。出生時,其母即死,其父劉翹因家境貧寒,便想將劉裕拋棄。與劉裕同郡的劉懷敬之母,是劉裕的從母,當時生劉懷敬尚未滿月,聞此事,便前去阻止了劉翹,“斷懷敬乳而乳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一》)。

劉裕長大後,“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南史。武帝本紀》),對繼母也孝謹稱著(其繼母生有二子,為劉道規、劉道憐)。但僅識文字,以賣履為業。因為劉裕喜歡賭博,所以被鄰居們看不起。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當上了開國皇帝,所以有人將此稱為“寒人掌權”。劉裕初為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在淝水之戰後,東晉外部威脅暫時消除,孝武帝滿足偏安局麵,攝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政刑謬亂,朝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朝政腐敗,不斷爆發流血鬥爭。浙東地區賦役苛重。新安太守五鬥米道教主孫泰,企圖利用傳道聚眾反抗東晉朝廷,被司馬道子誘殺。其侄孫恩逃入海島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島),聚眾百餘人,伺機複仇。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孫恩乘朝廷強征“樂屬”(晉廷征調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東社會騷亂之機,登陸攻克上虞(今屬浙江),襲會稽(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參見孫恩起義)。十一月,俘殺會稽內史王凝之,自稱征東將軍。一時會稽、吳郡、吳興、義興、臨海、永嘉、東陽,新安等八郡(今江蘇、浙江境)紛起響應,旬日之間,義軍發展至數十萬。晉廷急命衛將軍謝琰、輔國將軍劉牢之率領北府兵前往鎮壓。時劉裕在劉牢之手下參府軍事,也隨軍參戰。十二月,劉牢之至吳,義軍緣道屯結,劉牢之命劉裕率數十人偵察義軍的行動,正遇義軍數千人。劉裕“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者甚眾”(《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一十一》)。

劉牢之之子劉敬宣見劉裕久去不返,怕被義軍所困,便率兵尋找。卻見劉裕一人驅逐數千名義軍,眾人歎息不已,劉敬宣遂率軍出擊,大破義軍,斬獲千餘人,又乘勝追擊,義軍兵敗,孫恩退回海島。劉裕在其軍事生涯的第一次作戰中,便以勇猛的精神,以少勝多,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也在軍事史上寫下了傳奇的一筆。孫恩敗退海島後,東晉統治者仍不放心,怕其東山再起,於是任命謝琰為會稽內史都督五郡軍事,率徐州部眾,鎮守東土。謝琰是東晉著名大族,孝武帝馬司曜時宰相謝安之子。淝水之戰中,和其從兄謝玄一起立下大功,被封為望蔡公。朝廷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誰知謝琰“及至郡,無綏撫之能,而不為武備”(《晉書。謝安傳》)。將帥們都進諫說“強賊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揚仁風,開其自新之路”(《晉書。謝安傳》)。謝琰卻頗不以為然,他認為:“苻堅百萬,尚送死淮南,況孫恩奔衄歸海,何能複出,若其複至,正是天不養國賊,令速就戮耳”(《晉書。謝安傳》)。眾人見他執意不聽,也就不再進言了。隆安四年(400年)五月,孫恩從浹口(今浙江鎮海東南甬江河口)登陸,攻克餘姚(今屬浙江)、上虞,進而進攻邢浦(今浙江紹興東)、會稽,轉攻臨海,與晉軍激戰,衛將軍謝琰被部下張猛殺死。謝琰的失敗意味著東晉士族已無力控製局麵。從此,北府兵權盡入劉牢之、劉裕等人的手中。十一月,晉寧朔將軍高雅之大敗,孫恩軍追擊至山陰。東晉朝廷大震,再命劉牢之統率北府兵、都督浙東五郡兵對義軍反撲。孫恩為避其鋒芒,再退入海島。劉牢之屯上虞,派劉裕守句章城。句章城小,士兵隻有數百人。

作戰中,劉裕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當時晉軍軍紀律混亂,士卒暴掠,甚為百姓所苦。隻有劉裕常身的部隊號令明整,所到之處,甚得百姓擁護。劉裕此時已受到劉牢之的賞識。隆安五年(401年)二月,孫恩第三次率義軍自浹口(今浙江鎮海東南甬江入海口處)登陸,攻句章(今浙江寧波南鄞江南岸),不克。劉牢之率晉軍反擊,孫恩退走入海。三月,孫恩攻海鹽(今屬浙江)。劉裕追而拒之,在海鹽舊治築城。孫恩來攻,城內兵力甚弱,劉裕乃選敢死之士數百人,脫甲胄,執短兵,擊鼓而出。義軍一時沒有戒備,又不知劉裕真實意圖,士氣被奪,皆棄甲而逃,義軍將領姚盛被斬。劉裕雖屢破義軍,但仍是眾寡不敵。為此,劉裕於一天深夜令部下偃旗匿眾,裝出撤離的態式。翌日清晨,先讓老弱病殘者登城上鎮守。義軍不知劉裕底細,便向劉裕部下打聽劉裕情況。部下故意回答說:“夜已走矣”(《宋書。武帝本紀》)。義軍輕信其言,爭相入城。劉裕趁其無備,率軍奮戰,義軍大敗。孫恩知城不可破,乃向滬瀆進軍。劉裕遂棄城而追。海鹽令鮑陋遣其子鮑嗣之率吳兵1000,請為前鋒。劉裕說:“賊兵甚精,吳人不習戰。若前驅失利,必敗我軍,可在後為聲援”(《宋書。武帝本紀》)。但鮑嗣之未納其言。是夜,劉裕多設伏兵,兼置旗鼓,但由於兵力不足,所以每處不過數人。翌日,義軍萬餘人與鮑嗣之部交戰,劉裕率伏兵盡出,舉旗鳴鼓,虛張聲勢。

義軍以為四麵皆有伏兵,遂退軍。鮑嗣之趁勢追趕,戰死。劉裕且戰且退,義軍兵盛,劉裕部死傷將盡,至伏兵處,劉裕令部下脫取死人的衣服,以示閑暇。義軍見劉裕忽然停止不前,懷疑仍有伏兵,不敢進攻。劉裕趁義軍遲疑之際,大呼而戰,氣色甚猛。義軍以為中計,引軍而退,劉裕則率軍徐徐而歸。五月,孫恩攻克滬瀆,殺守將吳國內史袁崧,斬4000人。是月,劉裕於婁縣破義軍。六月,乘勝沿長江而上,襲取丹徒,擁眾10餘萬,樓船千餘艘,軍容極盛。時晉廷兵力空虛,內外戒嚴,急調兵遣將防衛京師。劉牢之自山陰引兵攻打義軍,但未至而義軍已過山陰,便令劉裕自海鹽馳援京師。時劉裕部不滿千人,倍道兼行,與義軍一起進抵丹徒。劉裕部兵少且疲,而丹徒守軍也沒有鬥誌。孫恩指揮數萬義軍搶占鎮江之蒜山,劉裕率領所部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水死者甚眾。孫恩失利,退至船上,欲恃其兵眾,整兵直攻建康。晉後將軍司馬元顯率軍拒戰,屢被打敗。義軍因戰船高大,逆行慢,數日才進至白石壘(今南京市西),貽誤了戰機。劉牢之等得以率軍尾追而來。孫恩遂放棄攻建康,分兵襲取北岸之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殺3000人。孫恩率主力北取鬱洲(今江蘇連雲港市東雲台山,當時隔江在海中),晉將高雅之被擒。八月,劉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率水軍追孫恩至鬱洲,二軍激戰,孫恩又失利,損傷慘重,被迫沿海南撤。十一月,劉裕追孫恩至滬瀆、海鹽,又破之,斬俘以萬數,孫恩隻得第四次撤回海島。東晉下令嚴密封鎖沿海,加強守備。義軍給養不繼,發生饑饉和災疫,死者大半,元氣大傷。為擺脫困境和繼續發展,元興元年(402年)三月,孫恩再率義軍登陸攻臨海(今浙江臨海東南章安鎮),被臨海太守辛景率軍擊潰,死亡慘重,孫恩恐被俘,投海自盡。餘部數千人在孫恩妹夫盧循率領下繼續堅持抗晉鬥爭。早在隆安三年(399年)十二月至四年春,桓玄出兵襲占江陵(今屬湖北),此後勢力大增。桓玄是東晉權臣桓溫之子。桓溫一生跋扈,位極人臣。桓玄長大後,也“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眾鹹憚之”(《晉書。桓玄傳》)。因為朝廷忌恨桓家勢力過大,故一直疑而未用。桓玄二十三歲時,才拜為太子洗馬。太元末年,出補義興太守。為此桓玄常有鬱鬱不得誌之感。有一次,他登上高處感歎道:“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於是棄官而去。後來在東晉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中,桓玄逐漸嶄露頭角,地位日趨顯赫。他都督荊、襄、雍、秦、梁、益、寧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後桓玄又上疏固爭江州,於是都督八州及楊豫八郡,複領江州刺史。這以後,桓玄“樹用腹心,兵馬日盛”(《晉書。桓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