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24、出家證果(1 / 1)

原文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辭親出家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心,認識到一切事物本質的虛幻性,能夠悟解佛理佛法,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作沙門。沙門如果能堅持奉行二百五十戒,無論幹什麼事,或不幹什麼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諦聖道,這樣他就可以修成阿羅漢。達到阿羅漢果位的人,能夠在天上飛行,隨意變化,他的生命無限量之長;他住的地方,都有天地鬼神予以衛護。

沙門修行次一等的是達到阿那含果位。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他壽命終了之後,靈魂便上升到十九天上,即到無煩天,便能證得阿羅漢果位。

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斯陀含果位。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經曆往生一次天上,返回往生一次人間,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位;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須陀洹果位,達到須陀洹果位的人,還要經曆七生七死,便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能把貪欲除了,才能成道。而要斷絕貪欲,就不能憂慮,不能想斷而不斷,就像斷除四肢之後,就永遠不能再用了,下決心斷絕貪欲,就不要再貪戀了。

釋家智慧故事

人生天地間,受世事的折磨,人我是非的困擾,而承受種種的苦惱。一個人在這塵勞中浮沉,終究能獲得什麼呢?在這龐大的宇宙中,人隻是微小得如恒河中的沙粒,整日用心在爭奪和欺詐的上麵,最後還不是萬般帶不去嗎?這種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相傳古時候有一人就覺得塵世中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便想過修道者的生活,至少修道者是不會被世事塵勞所困擾的,而且他們將來還有一個解脫的聖果可獲得。

於是他離開了家庭去做了沙門。做了沙門以後,他每天早起晚睡,認真修學,一點兒不敢懈怠,他以回憶過去的生活和憧憬未來的聖果,作為修道的鞭策。可是歲月一年一年的過去,他還沒有證得聖果。於是心懷疑惑,難道這些功夫都不對嗎?他想著想著,竟恐懼起來,別因此誤入歧途或著魔啊!唉!不如回家去做個凡夫算了,又何必這樣苦苦修行呢。

當他打定主意,準備回家的時候,又猶豫了。成功和失敗就在一念之間的定奪。這一走,幾年來的勤苦學道,不就將付之流水,永遠失去悟道的希望了嗎?他開始猶豫不決。樹神和他曾經有過一段因緣,現在知道了他思想情況,就很為他憂急,認為他這樣回去,會永淪生死的大海。樹神就用點小神通試試他,想挽回他的意誌,助他成就道業。於是化現一個美貌的比丘尼,穿上豔麗的衣服,滿帶珍寶的飾品,扭身弄姿走到修道者的麵前來。

修道者一看很不以為然,正顏厲色的責問道:

“你是個比丘尼,一個出家學道的人,怎可以穿用俗人的衣飾呢?怎可以這般打扮來炫耀人的眼目呢?”

化人比丘尼答道:“這有什麼關係?衣服、裝飾品都是幻化的,脂粉是顏料做的,這有什麼可貪著呢?就是你的身體不也是假相嗎?眼前看來青春健壯,等到無常一到,地、水、火、風分散,哪兒有真正的主人呢?三界中當然也有如天人擁有許多的福報,但他們也有享盡墮落的時候。佛法說:人住家庭如坐牢獄,天在三界的最上層也如牢獄。唯有諸佛菩薩所修學的無漏學,觀照諸法空相,息滅人我差別的偏見,才是最究竟的常樂境界。”

化人比丘尼滔滔不絕的一番話,像一桶淨水澆淋在修道者的心上,他細細審察每一句話的意義,的確,四大本是和合的假相。眾生就因過分貪著四大假相,而害了自己。覺悟到諸法本空,住在世界上就如客居他鄉,看十方眾生,實在沒有親疏可言。

修道者由此心胸豁朗,舍卻掛礙,一本初衷,認真學道,終於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