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45、福祿不要全占盡,留下一些給兒孫(1 / 1)

原文

晉光祿大夫張澄,當葬父,郭璞為占墓地曰:“葬某處,年過百歲,位至三司,而子孫不蕃;某處,年幾減半,位裁鄉校,而累世貴顯。”

澄乃葬其劣處,位止光祿,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孫昌熾,公侯將相,至梁陳不絕,雖未必因葬地而然,足見其愛子孫厚於身矣。先公既登侍從,常曰:“吾所得已多,當留以子孫。”處心如此,其顧念後世不亦深乎!

——司馬光《家範》

白話

晉代光祿大夫張澄,安葬父親的時候,頗懂占卜之術的郭璞為他占卜墓地說:“你父親如果葬在甲地,你可以年過百歲,官至三司,但子孫後代卻不興旺。若葬在乙地,你的壽命要減去一半,而且隻能擔任鄉學小官,可是你的子孫後代會顯貴。”張澄就將父親埋在不好的甲地,果然,他隻做了光祿大夫,僅活了六十四歲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那些子孫後代都很興旺發達,官至公侯將相的,至梁、陳時代都代有其人。盡管這些不一定隻是因為葬地的緣故,但是從中足以看出張澄疼愛兒孫勝過愛護自己。先父做了侍從之後,常常說:“我本人得到的已經夠多的了,應該留一些福祿給子孫後代。”他考慮得如此長遠,顧念後世之情不也是很深的嘛!

家訓史話

清末湘軍首領曾國藩。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諡稱“文正”。他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幹子弟”了。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就在於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沒用盡情享用福祿,而是教會兒孫自立成材,並依次將福祿傳遞下去。

別的不說,隻他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節儉創業,就可令人們深思一番。

鹹豐六年十一月五日,他給紀澤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給紀鴻兒寫信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受封侯爵,紀鴻正赴長沙考試,國藩特別寫信告誡:“爾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世家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屬……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自始,務知自重。”

他對女兒也同樣嚴格。鹹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兒:“衣服不宜多製,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他還告訴兒女、家眷:“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且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隻要人肯立誌,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還要求:“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古訓今鑒

為人父母,哪個不願意兒孫富貴平安?哪個願意兒孫一世貧苦潦倒?因此,有些父母一心謀求權勢福祿,窮奢極欲,盡情享樂。並妄想能將這種富貴傳給自己的兒孫,可殊不知“富不過三代”,在富貴奢華中成長起來的後代難以具備持家、旺族的開拓精神,隻知道一味享樂,雖然暫時享有福祿,然終究坐吃山空,福祿難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