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3 五星紅旗的誕生(1 / 2)

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生動的講述中,董立敢真切地走近了1949開國大典前後那段難忘的激情歲月。

1949年9月27日,五星紅旗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從一開始在社會上廣泛征集到最終確定圖案,這其中經曆了一段頗為感人的經曆。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6月18日,周恩來主持了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為了迅速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及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各項準備工作,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小組。其中第六小組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首都等方案。

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旗。

第六小組組長是馬敘倫先生。副組長是當時任北京軍管會主任的葉劍英。不久,因葉劍英工作忙,又增加茅盾任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參加第6組的成員有馬敘倫、葉劍英、張奚若、田漢、茅盾、鄭振鐸、郭沫若、翦伯讚、錢三強、蔡暢、李立三、歐陽予情、廖承誌,共13人。

第六小組經研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發布《國旗征集啟事》。隨後,《國旗征集啟事》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各大報紙同時發表。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籌委會收到海內外上千件國旗設計圖案。投稿者下至9歲學童上至耄耋老人。他們中既有高級將領、著名藝術家,也有普通軍人、工人、農民和學生,還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更為令人感動的還有一些郵件是從尚未解放的國統區寄來的。

這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對新中國的熱愛和擁護。雖然有些圖案不太理想,但卻體現出了每一位應征者的積極參與意識,他們把設計、繪製國旗圖案當作一件無上光榮而崇高的事情。

人民解放軍某部,指戰員在陣地的戰壕裏熱烈地討論著應征國旗圖樣。有的戰士高興地說:“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照一張照片。”

飽經槍林彈雨的老戰士,更是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描繪著中國成立後的前景,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有位戰士不善言詞,卻把對新中國火一般的熱情,悄然化為行動。他設計了一幅國旗圖樣,與一封家信放在一起。他想打完這場戰鬥就把圖樣寄往北平。然而,戰鬥中,他的鮮血全部灑在了剛剛解放的熱土上,貢獻給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當戰友們清點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張還沒來得及寄出的國旗圖案。

經過討論,其中有三類來稿被篩選掉了:第一類是有鐮刀錘子的,有模仿蘇聯國旗的痕跡;第二類是用嘉禾齒輪的,圖麵比較複雜,缺乏簡潔大方之氣;第三類是采用兩色或三色橫條或豎條的,模仿西方國家國旗痕跡明顯。

為了體現公正,周總理指示把這些圖案分類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給每個圖案都編上號,不寫作者姓名,避免評選時帶有偏見。

經過初評複選,38幅國旗圖案闖過一關又一關,進入終評。其中,上海曾聯鬆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被編為“複字三十二號”。

新中國國旗的誕生過程,是一個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

經過反複討論研究,“複字三十二號”五星紅旗圖案被田漢、郭沫若等名家看中,定為唯一中選的國旗。

1949年9月26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請了各方麵人士。宴會後,毛主席拿著被大家一致推薦的放大了尺寸的五星紅旗,說出了他對五星紅旗的看法。

毛主席認為,五星紅旗圖案代表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在1949年9月27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了曾聯鬆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為長方形,紅色的旗幟象征著革命。一顆大星引導在前,幾顆小星環繞其後,形成眾星拱北鬥之勢,大星即為中國共產黨,小星代表各階層中國人民,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9月29日,《人民日報》等報刊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標準和製作國旗的方法。

曾聯鬆設計的五星紅旗就這樣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曾聯鬆是個在上海從事經濟工作的普通勞動者,當他獲悉自己設計的國旗圖案當選,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