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1、韓愈示侄詩(1 / 1)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聖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七律名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每談起這首詩,就不能不使人想起作者韓愈。

韓愈是河陽(今河南孟州)人,25歲考中進士,31歲走入仕途,在二十多年的為官生涯中,一直保持著清廉的作風。他抱著一顆愛國愛民的心,對一些地方軍閥擁兵割據等社會病態現象,都堅持反對,即使受到打擊也不妥協。例如,在唐德宗時,他當監察禦史,當時朝廷實行“宮市”,所謂宮市,就是由朝廷派出太監,直接到市場上采購宮廷日用品。名為采購,實際上太監仗著皇家勢力,很少付足所采購之物的價錢,說穿了就是變相掠奪。對這種坑害人民的做法,韓愈憤然上書,極力反對,惹惱了德宗皇帝,被貶到陽山(今廣東西北部)去當縣令。後來又調回中央,他依舊不顧個人安危得失,仍然以國家利益為先,有話就說,有意見就提。

唐憲宗李純是個很迷信佛教的皇帝,在他的影響下,從朝廷官員到民間百姓掀起了信佛熱。相傳,當時在鳳翔的法門寺裏,放著一塊佛教祖師釋迦牟尼的遺骨,三十年才向民間開放一次。元和十四年,又到了對外開放的時候。憲宗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竟派出三十名宮人,手持鮮花把佛骨迎進皇宮裏供起來。皇帝這麼一做,從王公貴族到老百姓,迷信之風愈演愈烈。。

韓愈對此極其反感,他認為這樣鬧下去對國家、對老百姓都是很不利的。於是當即上了一封《諫迎佛骨表》給朝廷,想極力勸阻皇帝,停止這一鬧劇。他在這封上書中說,佛教是外國傳來的,中國本沒有。堯、舜、禹、湯、文、武這些古代聖王,都不知道什麼是佛教,可他們把國家治理得都很好,老百姓安居樂業,他們自己的壽命也很長。可是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以後,社會變亂就不斷發生,明帝也隻做了十八年皇帝。。到了南北朝,宋、齊、陳等各朝皇帝們信奉佛教更加虔誠,倡導得更加賣力,然而那些朝代沒有一個長久的。當時的梁武帝祭祀不用牲畜,自己也不食葷腥,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被叛軍圍困,活活餓死。他本想拜佛求福,得到的卻是悲慘的結局。至於那塊佛骨,應當把它扔到河裏,或者燒掉,免得它迷惑人心。佛如果真正有靈,就讓他把一些災禍責罰,都加到我韓愈身上吧。

憲宗看了韓愈的上書,直氣得暴跳如雷。這個糊塗皇帝認為這是韓愈故意和他作對,影射他活不長久。他在盛怒之下,要將韓愈處以死刑。幸虧宰相裴度等大臣為韓愈說情,才改為貶職處分,貶到潮州去當刺史。潮州就是如今的廣東省東部的潮安,在當時那是極其偏遠的地方。從中原貶到那裏去,算是很重的懲罰了。

簡評:

這首七律,就是韓愈在前往潮州的路上寫的。詩中充滿了對國家的耿耿忠心和對於朝廷腐朽昏庸的不滿。全詩起首悲壯,結尾卻低沉哀傷,表現了作者雖然有一顆火熱的赤心,但卻無力扭轉腐敗的封建朝廷行徑的無奈。

雖然韓愈的上書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並且受到了不公正的處分,但是,他為國為民著想,敢於對抗權威的大無畏精神,卻得到了曆史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