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七章 振民育德 報效鄉梓(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這次,北京世界華人文化院協助我的家鄉——高陽縣板橋村建立一個圖書館(或叫作板橋書屋),捐贈了價值近15萬元的圖書,作為既是“世華院”院長又是板橋村農民的兒子的我,欣喜心情溢於言表。

記得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部風靡一時的電影,片名叫《我們村裏的年輕人》,影片裏的插曲中有句“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歌詞,我認為這句歌詞有點阿Q精神,因為別人對你的那個“家鄉好”的認知標準肯定不同,所以說頗有點“自我感覺良好”。如果叫我匡正,會改成“誰不希望家鄉好”。因為每一個家鄉人甚至是旅居海外的遊子,無不希望生於斯養於斯和祖脈相連的家鄉變得無比美好。

說起促使我萌生向家鄉捐書、為家鄉的文化建設盡些綿薄之力的想法,是兩年前我們高陽縣政協以李長樂主席為主編的編撰了一部50餘萬字的《高陽曆代名人錄》。我從這部書中,不僅得知“高陽自顓頊帝初國起,迄今已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而且我們高陽是物華天寶,地靈人傑。既是聞名遐邇的“紡織之鄉”和“戲曲之鄉”,又是享譽中外的“華僑之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教育家、文學藝術家、實業家等比比皆是。在這本“大部頭”的書中,自顓頊帝起至公元2003年止,共收錄了高陽曆代名人566位。如在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的第一位愛國將領佟麟閣、唐代大畫家許昂、清代三朝閣老李鴻藻、1912年發起並後來促成鄧小平等“赴法勤工儉學”的奠基人李石曾、卓越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流芳百世的一代名將孫嶽,等等。我也濫竽充數地被列入其中。但是,按照此書的遴選標準,稱得上“名人”而沒有被收錄的雖不能講是“掛一漏萬”,但可以肯定地說,遺漏的人數一定不會太少。高陽縣大約有177個行政村,就按566位名人計算,應該平均每個村有三個“名人”。遺憾的是,我們板橋村被輯錄在案的卻隻有我一個。其實,我算不上什麼“名人”,我之所以被選錄,或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是,我們縣有個叫孟仲峰村的,卻出了許多“名人”,僅如今在北京工作又與我的知名度差不多的就有好幾位。這不禁使我時常思考:板橋村恐怕不會比孟仲峰村小,可為什麼不像人家那樣人才濟濟呢?接著,我又對自己後來走上文學之路做了進一步的思考。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後來成就一番事業,與童蒙教育十分密切。那麼,追溯起來,我的童蒙啟迪來自兩點:一點是我的幼年特別愛看連環畫(俗稱小人書),因為找不到別的書讀。我的同班同學李會來那時家裏也有不少連環畫,我們兩個就交換著看,從中了解不少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另一點是我們村有個說評書的先生,叫什麼我記不起來了,幾乎每天晚飯後都在現在的村委會所在地(那時是一個很大的操場)說書,什麼《三俠五義》、《胡家將》、《楊家將》等等,我每天都不落地聽,而且他說到多晚我就聽到多晚。以上兩點,可以說是我的文學啟蒙,對於我後來創作長篇小說等獲益匪淺。同時,還有一個情況對我頗有觸動。前些年我與我愛人到她姨父、也是我的小學老師張品卿家,卻發現這位幾乎一輩子以教書育人為職業的老秀才家裏卻看不到一本詩歌、小說、傳記之類的書。由此可以斷定,我們村其他人家也未必會有什麼像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