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328章 分兵入岐山(1 / 3)

第328章 分兵入岐山

在古代,大軍出動是一項很繁瑣複雜的係統性的工程。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單是安排糧餉補給,就足以讓整個度支司的官員們搔斷了頭發。

其他還有,大軍出行的路線規範,民夫和物資的調度,人事的安排等等。

樞密院的樞密使們能在短短的十來天裏將這些事情勉強理順,隻能說明這些個官員的籌劃能力真的很出色,且執行力高效的可怕,不愧是哲宗時代遺留下來的老班底。

而此番大軍西征平定吐蕃叛將趙懷德,蔡京等人卻力主以曾布之弟曾肇為帥臣,驍將劉仲武為大將,官家潛邸舊人高俅為監軍使,統帥詔安十部兵馬,以及禁軍一部萬人,走洛陽、河中府、華州一線,直往秦鳳路而去。

在開拔軍令下達後,十營義軍次第拔營而走。

當先一路作開路先鋒的,卻是顧正錫所部,其部下副將為荊忠和另一位喚作富順的好漢。

隨後韓存保、楊溫張開等人次第率軍啟程,最後拔營的才是王煥所部。

大軍一日行軍三十裏,日出拔營,黃昏下寨,一路迤邐而行。

後世開封到西安有直達的高鐵,五百多公裏的直線距離隻需要兩個多小時。

但是在大宋時代,義軍從汴梁出發,待得先頭部隊抵達京兆府(長安),已經是兩個月之後。

其實這很正常,畢竟大宋時期,想要從汴梁行軍至京兆府,肯定不可能走直線,七彎八繞的至少多走了一倍的路程,這還是大宋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和橋梁)比較好的情況下才實現的。

當然大軍日行三十裏,也是為了在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不會因為長途跋涉而縮減的情況才定的行軍速度。

如果急行軍的話,義軍倒也不是不能在一天之內行進更遠的距離。

但是冷兵器作戰軍隊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有足夠的體力儲備,一日行軍五十裏,軍隊戰力必然折損,正所謂“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至於日趨百裏,日夜不處,倍道兼行,卷甲而趨,不用敵人動手,軍隊自己就會潰散。

別說古典軍隊了,就算到了後世,除了那支堪稱天神下凡般的地表最強輕步兵,其他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隻靠雙腿卻也休想能在保持建製的前提下日行百裏。

順便說一句,騎兵部隊的短期爆發力或許很強,比如可以在半日之內極速趨進二百裏,但是騎兵也就能這麼爆發一下,接下來的坐騎便會陷入疲軟期,需要大半年的時間進行緩衝,甚至有可能永遠也恢複不過來。

或許會有人說,騎兵要是這麼脆弱,那北方遊牧民族怎麼就打得中原王朝不要不要的,騎兵克步兵克得死死的?

首先要明白一點,遊牧民族能壓著中原王朝打的時候,都是中原王朝處於衰弱期乃至崩潰期的時候,一旦中原王朝恢複國力,基本上就能硬生生反推回去。

秦、漢、隋唐、大明皆是如此。當然大慫是個例外,不是軍隊不頂用,而是君主的骨子裏缺點鈣,補都補不回來的那一種。

至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常常做到極速突進,不是他們的騎兵有多厲害,而是他們的戰馬多,騎兵絕對數量多。

看看遊牧民族的騎兵編製就知道,幾千年來,換了多少茬,不都還是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製麼,有的可能換了名字,但是本質還是一樣的。

說白了遊牧騎兵的最大的獨立作戰單位就是千騎,這與遊牧民族的將領指揮能力、後勤補給能力的製約有關。

幾萬遊牧騎兵,相當於幾十個獨立作戰單位,一個個的突進爆發往前頂,拚消耗就是了。

至於為什麼遊牧民族為什麼傻乎乎的消耗自己,原因很簡單。

遊牧民族南下掠奪,大部分時候不是他們真的掠奪成性,而是草原上養活不了太多的人口了。

遊牧部落不得不南下掠奪,不然就得凍死餓死。

至於南下的結果麼,幸運的情況下可以趁著中原內亂搶掠到活命的物資,可要是不幸撞上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把這些多餘的人口送掉,也是一個頗為無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