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4.範仲淹(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2.為民治堰熱心執教

天禧五年(1021年),範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範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閑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裏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裏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讚同,並奏準朝廷,調範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麵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來自四個州的數萬以上民夫,在範仲淹率領下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範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衝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張皇失措,範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膝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經過範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麵複工。不久,綿延數百裏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幹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範縣令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範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範。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範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一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範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居住。當時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學,尤長於《易》經。他邀請仲淹協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為了便於工作,範仲淹搬到學校去住。他製定了一套作息時刻表,按時訓導諸生讀書。夜晚,還經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閑嗜睡的人。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範仲淹問業的人,絡繹而至。範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一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前采拜謁範公。範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範公,範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戚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範仲淹對他說:“聽語氣,你不像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如此這般,你能安心治學不能?”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著範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範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

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複.就連山東著名的徂錸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範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複一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

除了孫複之外,範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璦、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們走上治學之路。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分州(今陝西彬縣),範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做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幾起幾落百折不撓

天聖六年(1028年),範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在此,不但可以經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一般宋代官僚采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範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鬥爭.他發現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種軍政大事,卻全憑六十歲開外的劉太後一手處置,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後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範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製止,他奏上章疏,批評這一計劃。

範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他匆匆把範仲淹叫去,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範仲淹素采敬重晏殊,這次卻寸步不讓,沉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一席話,說得晏殊無言答對。回到家中,範仲淹又寫信給晏殊,詳細申辯,並索性再上一章,幹脆請劉太後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