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3.艾滋病(1 / 2)

艾滋病(AIDS),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繼癌症後出現的又一致命性疾病,由於其傳播性強,發病迅猛,死亡率高,而被稱之為“超級癌症”、“世界瘟疫”。截至1991年5月1日,全球艾滋病數已累計達35萬9千例,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流行病學家估計,到2000年,僅亞洲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數,將由1996年的35萬例增加到200多萬例。自世界上發現首例艾滋病病毒後,醫學界就著手進行研究,但迄今報道的文獻中,尚未有理想的療效。

艾滋病發病是免疫功能缺陷和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病毒通過密切接觸(性交、接吻等)、輸血、注射等方式,或由皮膚破損處侵人人體,通過自己的遺傳信息,將RNA逆轉錄成DNA,按其病毒的形式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團內,損害其T淋巴細胞,導致細胞的溶解,而不能發揮其免疫作用,造成免疫缺陷和感染的惡性循環。臨床表現為三期,即艾滋病感染早期(HIV)、艾滋病相關綜合征(ARC)、艾滋病後期(AIDS)。最近美國波士頓達納一法貝爾癌症研究所的威廉·赫塞爾廷教授等發現,艾滋病病毒是通過一種名叫樹枝狀的細胞進人人體,從而揭開了艾滋病病毒在性行為後進人人體之謎。

現代中醫多數醫者根據艾滋病具有發病多、病情重、症狀相似、傳染性強等特點,將其歸屬於中醫“瘟毒”、“溫疫”等溫病範疇,亦有認為屬虛勞惡核等。本病在中醫學中雖無記載,但類似的症狀,在曆代方書中已有描述。如《左傳》載:“晉平公有疾,蓁伯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為近女色,疾如蠱,非鬼非食……女惑男,惑以生蠱,乃淫溺惑亂之所生也。”這是因性接觸而發病的最早文歇獻記載。《黃帝內經》雲:“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精似指抗病與免疫效應的物質,房勞過度、傷精、免疫力減退,由此罹發“溫病”。隋代巢元方之《諸病源候論》雲:“陰陽易病者,是男子婦人傷寒病,新瘥未平複,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如人之換易也。”指出本病是因性交傳染的。

目前對此病的治療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來國內外一些醫者嚐試用中醫藥與針灸防治艾滋病,發現中醫藥和針灸對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抑製病毒等方麵具有一定的優勢,引起廣泛重視,並運用於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從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

當然,國內外醫者所做的探索工作,僅僅是初步的,運用中醫藥還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隻是在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方麵略具優勢。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麵:1.運用中醫理論結合其他學科如心理學和現代醫學等深刻認識艾滋病的病因。2.繼續通過實驗,尋找防治艾滋病的特效中藥和方劑以及針灸治療艾滋病的原理。3.綜合理論和臨床,總結辨證治療艾滋病的係統理論,並積極與國外一些研究機構合作進行中醫防治艾滋病的臨床研究。

從中醫學理論分析;疾病的發生不越“正虛”、“邪侵”兩端。艾滋病病毒大多通過密切接觸,由精液、血液、汗液、唾液等體液途徑傳播,房室過度及不潔耗傷腎精,導致腎精匱乏之“正虛”狀態。病邪穢毒循精竅、汗竅、血液乘虛而入血絡,內舍營分,以致衛氣營血功能失常,成為本病發病之源。本病有不同類型之發熱,病證屬“溫熱病”範疇,其邪毒侵犯三焦,直擾營血,外竄經絡,內攻髒腑,以致毒邪充斥表裏上下內外,而呈一派熱毒極盛的見證。邪毒久羈,耗傷氣血,氣虛過甚,則無衛外之力,百病叢生;氣衰無以運血,導致血瘀;氣陷不能統攝,引發出血。邪毒易傷陰津,且本病即由腎精耗傷所致,故病久陰津虧涸,而致五髒俱損,氣血兩虧之患,陰陽極度失調,甚則危及生命。其病理機製包括兩方麵的變化:一是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以衛氣營氣失常為主;二是內傷疾病演變過程,表現為髒腑陰陽虛衰。

(1)分型治療

本病中醫治療初期祛邪為主,扶正為輔;中期扶正祛邪並用;晚期扶正為主,祛邪為輔。

① 氣陰兩虛

治療:補氣養陰。

處方: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知母、炒白芍、地骨皮、女貞子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黃芪生脈飲。

② 心脾兩虛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處方:黃芪、白術、黨參、當歸、茯苓、棗仁、熟地、丹參、甘草、補骨脂、生龍骨。

加減:泄瀉加懷山藥、白扁豆、芡實;惡心嘔吐加半夏、幹薑;氣短加五昧子、山藥;苔黃加黃連、黃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