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心具足分第十九(1 / 2)

【分義〔甲〕】計分五小段,謂正信,言此理不分正法末 世,一切眾生皆同真無上平等正信,齊成佛道,不可因末世而 疑之。蓋約同體論,眾生乃假名,不應多所分別,約煩惱論, 眾生自是眾生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 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注釋】此分考秦譯原文失落,不知何故,後以魏譯補入 此段,至關重要。此分計分五小段,此第一段,言心以正信為 具足,信佛與眾生,體性無二,無所謂正法末法,畢竟齊成佛 道,所謂難信之法,即信此也。須菩提恐大眾尚存二見,故特 反問曰,未來世,去聖已遙,聞此無上至道,能深信不疑否? 佛言彼雖值末世,仍具足佛性,不得即以眾生目之,故曰彼非 眾生,顧以煩惱顛倒而論,又不得謂非眾生也。以如來慧眼觀 故,聖凡同體,故曰如來說非眾生,惟假名不可廢,是名眾生 而已。能如是是實信,非分別,非不分別,乃名正信。

【分義〔乙〕】謂正覺,言無上菩提者,證得無所得之謂 也,若以為有少法可得,即起高下之見,心非平等。且一切法, 無不從覺性流出,而覺性本來具足,非由外得。所謂法者,言 妙用則不無,言真際則不有,遂假名曰法,以無我人四相,斯 名無上菩提耳,此言正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 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須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 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釋】此言菩提者,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得無所 得,斯名正得,覺無所覺,斯為正覺耳。故須菩提問言,佛所 得之無上菩提,正以無所得,乃名為菩提耶。佛印可之曰,如 是如是,凡蒙佛印可者,即表與佛不二,使後人可深信不疑也。 佛又重告之曰,我於無上菩提,實無有少法可得,若有所得, 即有多寡高下之分,又安名平等耶。此平等者,言絕對無比量 分別之謂也。若執以為菩提,我有所得,是立我矣;又以為實 有菩提可得,是立人矣;我與菩提相對,是立眾生矣;此見執 持不舍,如保壽命,是壽者矣,此多寡高下不平之所由起也。 故惟善巧運用。妙觀起修,以一切法,都不離菩提覺性,覺性 本來具足,無所謂得與不得,言幻法則不無,言體性自空寂也, 覺此覺者,乃名正覺。

【分義〔丙〕】謂正度,意言以大乘法度眾起智作證,為 成就菩提之正困,非餘財施所可及,但佛不複有能度與所度之 念矣。隨緣外化,度亦假名,佛與凡夫,都非實有,此即大利 法施,名正度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 寶聚,有人持用在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 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 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釋】前第三分以度眾為成佛資糧,是成就無上菩提者, 此其正因也,豈財施所可比擬其福德於萬一哉。佛度眾生,不 著能度所度之念者,以實際理地,無有眾生為如來度者,如來 若立此念,即立四相,不得名為菩提矣。故隨緣外化,不廢假 名,所言我者,凡夫者,乃一時之方便言說,成此大利法施而 已,是名正度。

【分義〔丁〕】謂正相,言三十二相,屬於幻相,以法身 為體故,第形於外者,必由於內,以外衡內,法身亦不妨有相 好耳,所謂心廣則體胖是也。但一落偏執,徒取相而忘體,則 將誤認轉輪王具有三十二相,是亦如來矣,不幾淆惑是非耶, 故不許以色見身求,嗬為人邪道也。但證得無上菩提者,又豈 無具足相乎。若作是念,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無上菩提, 則又偏空而入斷滅,此何可也。故妙用不廢,非取有為,非離 有為,有為而不著,即是無為,無為而立見,即等有為矣。若 世尊行忍布施,即不貪住於涅槃也。蓋涅槃而可住者,豈真涅 槃哉?不住涅槃,生死自了。福德性空,誰為受者,此取相之 最正者,乃名正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 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 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