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六章 閃光的還是金子(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幾個月前,劉國華痔瘡疼痛得很厲害,走路的姿勢像個羅圈腿。疏通遊泳池衝水間地溝,左腿蹲著,右腿貼地,屁股坐在右腿上,為的是將肛門懸空。即使這樣,他每伏一下身子,痔瘡仍撕裂一樣疼,額頭間綴著豆粒大的冷汗珠,但他仍死死咬著牙幫骨,堅持著幹。後來實在疼得難以忍受了,他才去醫院。醫生一看二話沒說,“命令”他馬上做手術,他點頭應了。可是手術後醫生又“命令”他休息一段時間,他卻沒吭聲,第二天就一瘸一拐地上班了。

天有不測風雲。劉國華的愛人經檢查患了乳腺癌,不久做了手術。醫生知道劉國華是個離不開工作崗位的人,一再叮囑他要照顧好病人。

“我一定做到。”劉國華回答得很幹脆。

但是,每天既要照顧好愛人,又能做到堅持工作,矛盾怎麼解決呢?劉國華采取每天一大早兒給愛人和上小學的兒子準備好早點,在愛人和兒子吃早點的當口又為他們準備好午飯。然後他三吞兩咽填飽肚子,急火火去上班。下班後又馬不停蹄地做晚飯。晚飯後幫助兒子輔導功課和洗愛人和兒子的衣服。

劉國華的愛人見他一天比一天消瘦,心疼地說:“家務事你少操點心,由我慢慢幹吧。”

他強忍疲憊地一笑:“你安心養病吧,我一個大男人,幹點家務還算回事兒。”

但是,盡管劉國華臉上一副從容不迫的樣子,可他眉宇間依稀流瀉的難以掩飾的艱辛仍逃不過愛人的眼睛,她眼圈一熱,一轉身咬住下嘴唇,才沒有哭出聲。

“劉國華對工作就像一個鉚釘,死死嵌住,撬都撬不下來。”

群眾的讚譽太形象了。

形象是真實的摹本。

排頭兵角色十五——甘在合資企業拉配套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高電子有限公司中方副總經理、共產黨員賈友群,甘於輔助外方總經理拉配套。

南高電子有限公司在開發區立項後,中外雙方投資12萬美元,完全有能力全部從國外引進設備。

可是,作為外方總經理助手的副總經理賈友群,卻一個心眼為企業的整體利益殫精竭慮。

他認為,企業的起步,要建築在節省資金上,要艱苦創業,不能一切都求“洋”,似乎花錢越多越時髦、越氣派。

賈友群經過周密的考察和論證,決定除從國外引進部分關鍵設備外,其餘設備自行製造。

“放著錢不花,放著現成的設備不進,自己卻吭哧吭哧地費牛勁幹,不知他圖個嘛?”有人大惑不解。

“有人不理解,等我幹出個樣子來就知道是圖嘛了。”賈友群把心放在實處,泰然自若。

幾多日以繼夜地思考,幾多揮汗如雨的勞作,從精心設計到奮力製作,終於自製30多件設備,並順利地投入了運營。其中有的設備還超過了國外的技藝水平。企業需要一台價值2000多元的變電櫃,賈友群也不主張買,大包大攬地講自己解決。他帶人到物資回收站,翻箱倒櫃,發現一台廢舊機器可以改裝,便用300多元買下來,經過一番改製,將這台廢舊機器打扮得儼然像個新娘。

最後一核算,原計劃需花4.5萬美元進口設備,實際隻花了2.8萬美元,為企業節省了1.7萬美元。

這樣,原來不理解賈友群的人理解了:“這老賈,把中外企業也當自己的小日子過,了不起!”

南高電子有限公司在開發區的全部廠房建成後,一部分原在市裏的設備需要搬遷過來,往返一趟100多公裏。這時企業已經上馬的產品又供不應求,香港、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地區紛紛訂購。為了既不耽擱生產,又不影響設備搬入,賈友群發動員工,白天堅持生產,晚上突擊搬遷。無論是在生產或在搬遷中,賈友群都是一馬當先,處處做表率,帶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因此,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和偷懶耍滑及說風涼話的,真正做到了生產和搬遷兩不誤。為企業贏得了時間和效益,也為國家多創造了外彙。

賈友群深諳,一個企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不斷開發研製新產品。現在電子企業群雄雲集,拿不出別具一格的產品,就會無情地被擠出決鬥圈。

時值8月,酷暑炎炎。賈友群卻偏向熱火爐地帶鑽。他從塘沽乘火車抵達江蘇鎮江,辦完與開發新產品有關的事後,當天坐火車又回到塘沽。下車時夜已經很深了,他風塵仆仆地顧不得回家,也顧不得休息,急如星火地跑到工人宿舍叫醒有關人員,連夜趕製新開發的產品。第二天淩晨又帶著新產品的樣件乘火車趕到蘇州。蘇州是聞名遐邇的旅遊聖地,名園薈萃,令人留連忘返。可是賈友群卻沒有觀賞的興致,隻停留了幾個小時,把事情辦完馬上趕到無錫,在無錫完成了任務,又爭分奪秒地返回開發區。

短短兩天時間,賈友群往返穿梭於相隔千裏的南北4個城市,創造了令常人難以想象的快節奏。

耕耘多少,就會有多少收獲。

南高電子有限公司投產兩年,獲利潤242萬元,創彙80萬美元,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把企業全盤交給賈先生管理,完全放心。”外方總經理由衷地說。

“老賈在中外合資企業把偏套當正套拉,沒有一定的覺悟和素質辦不到!”群眾直挑大拇指。

排頭兵角色十六——唯才者是舉

天津誌達油脂公司董事長、共產黨員李誌仁,身材魁梧,當地一站宛如一座鐵塔。他出身行武,棱角分明的臉膛一副男子漢的粗獷,濃黑的眉毛顯示著剛毅和豁達。他說話粗門大嗓,話音中坦露著直爽磊落。

古人曰:成事在人,富貴在天。

李誌仁說:一個企業,成敗興衰的決定因素是人。雖然其他因素不容忽視,但是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那麼,李誌仁的用人觀有什麼具象式內涵呢?

李誌仁用人標準有四:一為用人所長,唯才是舉;二為因崗設人,防止人浮於事;三為優化組合,優勝劣汰;四為大門敞開,來去自由。

李誌仁具體闡述道:“用人所長,就是選擇每一個人最具氣質和天賦的智能;因崗設人,就是說在誌達必須有你能夠勝任而又需要的工作,不能憑關係搞因人設崗,那樣肯定會人浮於事。在誌達,就是要撕破關係網,更不搞裙帶。我們在招工中,不管你是農村來的,還是塘沽來的,以及市裏來的,沒有出身之分,地域之分,統統都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公開競爭。”

李誌仁談到這裏,列舉了一個事實。

去年,誌達油脂公司在招工時,有一個青年工人來應試,李誌仁通過實際測驗覺得小夥子條件不錯,要他明天8點鍾到公司報道。翌日,李誌仁在辦公室等他,而那個青年工人生怕到公司後分配不了合適的工作,便找熟人給李誌仁寫了個條子,幫助通融一下。李誌仁得知這一情況後,待那個青年工人拿著熟人寫給李誌仁的條子興致勃勃來到他麵前時,他卻將臉一沉,話出口凜然生畏:“你回去吧,如果想在誌達工作就不要靠什麼關係。”那個青年工人聽罷臉忽地紅到耳朵根兒,滿臉赧色地離開了。幾天後,他認真地給李誌仁寫了一份檢查,才算過了李誌仁的測試關。

那麼,這樣做究竟意義何在呢?

李誌仁直抒胸臆地說:“這樣做,在於使每一個員工在腦子裏形成一個概念,要想在誌達工作並且有所作為,除了憑自己的努力實現個人的價值觀,沒有別的捷徑可走。那麼,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會充分發揮出來,企業才能永遠保持活力。”

至於談到優化組合,李誌仁談得很明確:是為了使員工之間互相磨合,各施之長,其作用是一加一要大於二。對於那些不適應組合集體的,隻能根據他的另外專長去選擇組合。這樣做,是由下邊自己優化組合,也限製上邊濫用權力,搞不正之風。

對於敞開大門,來去自由。是體現今天用工製度的一項重要改革,即雙向選擇。企業有權選擇工人,而員工也有權選擇企業。捆綁不成夫妻,一個家庭是如此,一個企業更應該如此。企業搞得好,興旺發達,自然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企業搞得一塌糊塗,滑坡蕭條,想不讓員工離開,也不可能。

“敞開大門,來去自由,會變成檢驗一個企業負責人功績的試金石。敢這樣做,不也正是一個企業負責人信心和氣魄的具體體現麼?”

李誌仁這番錚錚作響的話語,正是他胸襟的坦露。

排頭兵角色十七——在信心中求進取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環天津有限公司是生產工業用單色管的高技術企業,投資總額為1120萬美元,不失為開發區的一個“大戶”。

但是,這個公司引進的生產線卻是日本的二流設備故障率比較高。所以,企業開始生產以後,麵臨極其艱難的局麵。

“現在上下都強調搞市場經濟,公開競爭。一個企業要想在求生存中求發展,就要敢於正視困難,敢於在困難中奮起。”

中環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共產黨員邵寶忠對企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有信心,就能知難而進。

邵寶忠帶領公司員工,首先攻克設備關。

引進的日本二流設備不是故障多麼,那就掰開來揉碎了似的熟悉了解設備的構造、功能以及操作程序,使每個操縱設備的員工充分摸透設備的“脾氣”,並大膽地敢於進行“調教”,來個邊安裝邊調整、邊生產邊改進。同時,邵寶忠為了確保安全運作,還配備專職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巡回檢查和定期維修保養,從而保證了設備安全運行無故障,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生產。

第一道難關闖過後,代之而來的則是經營關。

邵寶忠深深懂得,要打開產品的銷售市場,必須做到“打鐵先要自身硬”,拿到市場上的產品必須是一等品。他明確規定,本公司的產品,達不到日本的產品水平不賣,如果出了二級品也不能賣。

邵寶忠信心十足地說:“不是買主不識貨,就怕產品不是真貨。隻要我們拿出去的是過得硬的產品,企業不景氣隻是暫時的,用不了多長時間一定會景氣起來的!”

中環天津有限公司的產品銷售狀況果然被邵寶忠言中了。

去年,中環天津有限公司向國內市場銷售20萬隻工業管,而且第二年銷售量呈急速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邵寶忠又在價格上做文章。他說:“同樣的產品,價格高低將關係到勝敗的問題。”

因此,他們對價格問題做了認真分析。中環天津有限公司由於購買的是日本生產線,使用的便是日本的原材料,這樣無形中就造成了產品的成本偏高,勢必造成產品的銷售價格也偏高,無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極其不利的狀況。

那麼,要降低產品銷售價格,就必須降低產品的成本;而要降低產品的成本,就必須變買日本原料為綜合購用國內和其他國家及地區價格比較便宜、質量又比較好的原料。這樣一來,產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產品的銷路愈發廣泛。

在信心中求進取,中環天津有限公司擺脫了困境,展翅騰飛了!

排頭兵角色十八——敢於做政策沒規定不讓做的事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外運公司的經濟效益連續3年年年翻番,奧妙在哪裏?在許多人頭腦中是個難解之謎。

但是,深諳外運公司內情的人,無不知曉他們的經濟效益吹氣球一樣膨脹,是因為公司總經理、共產黨員劉黨生有“絕活兒”。

“絕活兒”的稱號為“錦囊妙計”。

那麼,劉黨生的“錦囊妙計”是什麼呢?

我們還是聽聽劉黨生自己的陳述吧。

“改革開放,國家製定了許多政策,這些政策既規定哪些可以辦,又明確哪些不可以辦。其實,在那些可以辦和那些不可以辦之間,還有一個中間地帶,即政策沒規定不讓做和政策沒鼓勵讓做的事。這就是通常說的政策之間的‘空子’。一個企業不能‘守攤兒’,守也守不住。因此,要把企業搞活,不墨守成規,就是要善於‘鑽空子’,敢於做國家政策沒規定不讓做的事和國家政策沒明確鼓勵讓做的事。這就是膽識,這就是靈氣。這裏的關鍵是看得準、抓得快。”

好一個“鑽空子”新說。

好一個“鑽空子”新解。

企業家的素質和品位光彩可鑒。

那麼,劉黨生是怎麼“鑽空子”的呢?

顧名思義,開發區外運公司是擔負運輸任務的。

可是,去年9月份,外運公司與一家港商合資籌建了天成食品有限公司,開業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與此同時,外運公司又緊鑼密鼓地籌建風味餐館,已於今年7月份開業。

這還不算,眼下他們正準備合資開發天津開發區第一家出租汽車公司和準備與南朝鮮客商合資開辦運動襪廠。

外運公司又搞食品業,又搞紡織業,還開什麼餐館,算不算是搞“歪門邪道”呢?

“不能算。因為國家政策中哪一條規定開發區搞運輸行當的就不許同時搞別的行業呢?”劉黨生響亮地回答,那粗重的氣流裹著一股凜然氣概。

那麼,外運公司搞其他行業其中有沒有一些有機的聯係呢?“有。”

劉黨生的回答落地有聲。

“我們外運公司的企業是運輸。可是我們搞工廠,工廠就有一個運進原料和運出產品的問題。這樣就能以廠促運,又以運帶廠,彼此相得益彰。還有,我們外運公司每天都要接待聯係運輸業務的客戶,他們需要衣食住行,公司即將開業的出租汽車公司的餐館不就有了用場麼?這樣,環環相扣,使我們的服務由單一型變成綜合型,服務實現一條龍,不僅使服務更周到,更全麵,更出色,而且使外運公司形成集團式,效益大增,實力大增,從根本上說為我們的運輸業的發展能夠提供可靠而雄厚的經濟基礎。”

這就是劉黨生的眼界和胸襟!

“以運輸為主,以辦其他行業為輔;作為其他輔助行業,要服務於運輸的主業,卻又能促進於作為主業的運輸業:作為運輸的主帶動於其他行業的輔,卻又能得益於其他行業的輔。換句話說,叫做‘以運輸帶動其他行業,以其他行業保證運輸發展’。”

這就是劉黨生的“鑽空子”辯證的注腳。

第三節 指揮官的情愫

這是一個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一天。

清晨,淡青色的晨霧還未消退殆盡,遠處天水相連的地平線上,噴薄欲出的紅日已將東方天際染成胭脂紅。

多美的渤海灣之晨!

公路上,潮水般的自行車車流,從塘沽方向駛往坐落在新港橋北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人流中,有一個50歲開外的中年人,碩大的頭顱裏係著聰明才智,炯亮的目光閃爍著一種不可遏製的激情和遠大的抱負,他就是上任不久的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葉迪生。他走進辦公室,激情滿懷地揮毫寫下披露胸襟的詩句:

紅日初升雪浪堆,

遙天極目紫雲開。

長蘆喜見春潮閘,

沽野曾驚苦雨摧。

經緯新區憑大略,

運籌帷幄賴群才。

神州大地騰飛日,

一顆明珠出海來。

提起葉迪生來開發區上任,起初還曾有些“不識抬舉”,“為什麼讓我去開發區?我希望繼續搞我的專業。”8年前,當葉迪生得知自己已被列入第一批開發區先驅者名單時,他找到市委,心直口快地袒露心跡。

盡管他是作為開發區第一批領導骨幹入選,可心裏卻無半點喜悅,他對“榮升”不感興趣。為什麼?因為他不想當官,他對他的專業一往情深,誰能了解,那裏寄托著他童年時代的夢嗬!

葉迪生出身在非洲好望角一個愛國華僑知識分子家庭。舊中國貧窮落後,海外華僑備受歧視,任人欺淩。父親葉迅多麼希望祖國能強盛起來,讓炎黃子孫也能抬起頭來走路。他把希望傾注在孩子們身上,並給第4個兒子取名叫葉迪生。希望他像愛迪生那樣長大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科學家,報效祖國,振興中華。

在繈褓內就播種下赤子之心的葉迪生不負所望,幼年隨父母回國後,以優異的成績上完小學、初中、高中,於1956年考入了南開大學物理係,畢業後分配在天津第四半導體廠搞技術工作。從此,他與科技結下不解之緣,並成果累累,頗有建樹。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那史無前例的“浩劫”中,有“海外關係”如同是“黑五類”。葉迪生在大學時,因為多說了一句完全屬於“諫言”的話,便被“饋贈”一頂“右派分子”的帽子,一下子便被打入“另冊”,他的科學發明成果隨之黯然失色。盡管他主持和獨立發明研製成的新產品達幾十種,不少產品均屬國內首創,但在那種“越懂科學越反動”的荒謬年代,誰敢給予肯定呢?!好在葉迪生生性豁達,赤子之心不變,獻身科學的初衷依然深深埋在心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葉迪生的命運也“柳暗花明又一村”,榮譽桂冠接踵而來。電子工業係統評他為優秀科技幹部,天津市委命他為特級勞模,屈指可數的幾個國家級專家,竟也有他的名字。

葉迪生雖不看重這些花冠,卻也有一種冬去春來的溫暖,一種被社會承認的寬慰,他那拳拳報國之心越發強烈,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於是,葉迪生滿懷激情地應了一聲:“自己服從組織安排!”他走馬上任的當天就參加了一次會議。他清晰地記得,那是在市政府小會議室裏,開發區首批骨幹全神貫注地傾聽天津市市長李瑞環傳達鄧小平視察14個沿海城市的講話和創建開發區的動員報告:

“這項事業是前所未有的事業。我們的目標是把開發區建成一個中國通向世界的窗口。你們要幹大事,走正道,別以為‘靠著大樹好乘涼’,市裏沒錢給你們,靠改革開放政策,靠你們自己艱苦奮鬥掙,去創建一個新型的現代化工業區……”

那富有氣魄而生動的言語,就像一股清泉在流淌,又像火焰般地把葉迪生胸間的浪濤燎得沸騰起來了……多年來,他身在企業,親眼目睹中國工業之落後,深感中國與世界的差距。

振興中華,趕超世界!追求中國有個矽穀,這是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中國要富強不僅要讓科技走向世界,而是整個經濟要邁向世界!

一股熱情大潮在胸中澎湃!

一張新的藍圖在他胸中構想!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方圓33平方公裏,計劃分3期開發。第1期5年時間,開發3平方公裏;第2期到本世紀末,開發12平方公裏;整個開發時間30年,時間太漫長了!自己是快50的人啦,能幹幾年呢?又如何在這有限之年加快速度,和眾位同仁一起,交出一個像樣的現代化工業區雛型呢?

起初,葉迪生分管項目,管委會要求“土木未動,項目先行”。

“以項目促開發”,這更使他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好在葉迪生是科技人員出身,有著熟悉這一領域之優勢。憑著他科學家的嗅覺和判斷,很快就和大家一起捕捉到一個個項目。

一位台灣生物學家,研製成功一種治癌診斷藥——單克隆抗體,他的學術報告還沒作完,葉迪生已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夜追韓信”,把他的技術引了進來。現在,該廠已能搞20多種先進的免疫藥品,產品備受青睞。

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這一價值觀念成為葉迪生不惜氣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手段引進項目的大思路。是呀,沒有項目就沒有人才,沒有項目就沒有資金,沒有項目就沒有企業,沒有項目就沒有開發區!

4年殫精竭慮,4年的奔波穿梭,開發區引進項目149項,引進投資27億美元。1988年按已生產的88家企業統計,人均創利1.8萬元,人均勞動生產率7.5萬元,人均國民生產總產值2.2萬元,在全國同類開發區中,基建工程的進度最快,引進項目最多,外資比例也很可觀。

開發區的累累戰果傾注著葉迪生和他的同仁們多少心血和智慧啊!此外,葉迪生這樣寫道:“艱難締造,血汗經營,肝腦塗地,誓為渤海灣一顆燦爛明珠之出現而奉獻一切,此為全區人員之崇高願望,亦為人生在世之幸運和莫大光榮也。”

這是豪言壯語麼?是,伹又不完全是。確切地說,它是葉迪生博大胸懷和崇高情愫的真實寫照,又是砥礪他鞠躬盡瘁的準則。

從開發區誕生即日起,葉迪生就把全部身心撲在這塊33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整天行色匆匆,夜以繼日,精力充沛讓人迷惑不解。

他家上有老、下有小,還有一個多病的妻子,家務負擔重,晚上回去忙完家務,總不忘總結一天的工作,尋思第二天該幹什麼?常常夜裏10點之後還往辦公室主任家裏打電話。

葉迪生還有一個習慣,每晚睡前必讀一會兒書。一次,他坐火車去深圳出差,晚間開著燈看書怕影響別人休息,居然鑽進廁所裏去學習,像這樣的傳聞在開發區屢聽不鮮。正是他的勤奮刻苦,使他有了豐富的知識,有了高瞻遠矚的眼光,有了管理者的魄力。

法國作家莫泊桑有句名言:“才能來自獨創性。獨創性是思維、觀察、理解和判斷的一種獨特的方式。”葉迪生善於動腦,並時時把自己思想中瞬間跳出的火花抓住不放,而後不斷地“研製加工”,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獨具特色的新觀念和新思維。這些新觀念和新思維,從國際商品市場競爭到現代化企業成功之要素,從戰略到政策、到法規,從微觀到宏觀,無所不有,儼然像個大經濟學家。難怪開發區的人戲言,葉迪生是“兩棲人”,說不清他到底是科學家還是經濟學家。說他是科學家,他確有科技發明,說他是經濟學者也不誇張,有許多宏論不說,洋洋灑灑的大塊文章也寫了不少。他寫的一篇題為《出奇製勝》的文章中,提出“要立奇誌,定奇謀,出奇兵,取奇效”和“奮上下之威,凝萬眾之力,聚四海之財,取當世之道,堅穩地參加國際經濟大循環等見解,在《天津日報》上發表後,引起極大反響,其間的真知灼見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

前不久,他又寫了一篇《天津人,我們要大大地往前走》更是高屋建瓴,振聾發聵。

“思危興大業,勵治生良才。千古昌明事,都從苦鬥來。”這是葉迪生的“警世醒言”,也是葉迪生的座右銘。

為著進一步展示葉迪生的胸襟,這裏無妨一字不漏地記錄他的《天津人,我們要大大地往前走》的文章,以饗讀者,也為了拓寬本節的內涵——

附錄:天津人,我們要大大地往前走

1992年的春天,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說,是不同尋常的。1月份,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巡視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極其重要的講話。這位偉大的曆史巨人,再一次推動著中國曆史的進步,其深遠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

全國人民,上上下下都沸騰起來了。春潮卷大地,萬象起生機。人們都在學習和思考著小平同誌的講話。小平同誌高瞻遠矚,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又一次指明方向,把我們推向曆史的新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