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四章 老實人的出路(2 / 3)

難怪一位商人如此讚歎:“微笑不用花錢,卻永遠價值連城。”

微笑在商場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服務業員工崗前培訓的首要內容一定是“微笑服務”。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微笑輕而易舉,卻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過烏雲的太陽,帶給人們溫暖。讓我們微笑吧,微笑著麵對生活,麵對周圍的人:

每天早晨上班前對你的家人微笑,他們就會在幸福中盼著你的歸來;上班時向門衛微笑著點個頭,他會友善地還你一個欣賞和尊敬的微笑。

每天遇到同事主動微笑,打個招呼,你也會人氣急升。

開車並線時,搖下車窗,向側後麵司機點個頭,微笑一下,還有人會不讓你嗎?

餐廳裏吃飯時,服務小姐倒完茶後,微笑著對她說聲:“謝謝你,茶倒得真好。”盡管那是她應該做的工作,可是,她會覺得你的微笑和問候是額外的獎賞。

當你每一次奉獻出微笑的時候,你就在人類幸福的總量中增加了一份,而這微笑的光芒也會回照到你的臉上,給你帶來方便、快樂和美好的回憶,何樂而不為呢?

在社會交往中,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既反映出一個人的禮儀修養,也是一種高超的交際藝術。在社交場合,一個聚精會神的聽眾往往比一個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更受歡迎,他會使說話者感覺自己很重要。社交中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對他人的尊重,有時還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富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善於傾聽別人言談的人。真正善聽人言者比起善言者更能感動對方,更能喚起對方的親近感。

戴爾·卡耐基在《人際關係》一書中,敘述了一個他親身體驗的小故事: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橋牌集會。在場的一位金發女郎聽說我過去在歐洲呆過不少時間,休息時,她對我說:“卡耐基先生,能給我談談歐洲嗎?那裏一定有許多美妙的地方和美麗的景色。”

我們在沙發上坐下來時,她說她和她的丈夫剛從非洲回來。

“啊,非洲!”我叫起來,“那地方太有意思了。我一直想看看非洲,可我始終沒這緣分。你去過那個傳聞中的狩獵王國嗎?你太幸運了!能告訴我那裏到底是怎麼樣嗎?”

45分鍾過去了。她再也沒有問我到過什麼地方,看到過些什麼。事實上她並不想聽我談自己的旅行。她所要的隻是一個有興趣的傾聽者,這樣才能提高她的自尊。

分別的時候,她對主人說我是一個“最有意思的人”,是一個“最有意思的談話家”。

一個最有意思的談話家?可我幾乎沒有說過什麼話。我所做的隻是:專心地傾聽。

我對非洲一無所知,就像我對企鵝解剖一竅不通一樣。我真誠地對我不了解的事情感興趣,這一點對方是能夠感覺到的,所以她很高興。

專心誠意地聽別人講話,正意味著給別人以最大的讚美。這種“暗示性讚美”是人類隱秘的通病所需要的處方。

老實人如何做到傾聽對方呢?

要專心。傾聽時要精神集中,神情專注。多與對方交流目光,別人講話時要適時點頭,並發出“是”、“對”、“哦”等應答。但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談話,也不要隨便插話,若非插話不可,要先向對方表示抱歉,並征得對方同意,如“對不起,我可以提個問題嗎?”或“請允許我打斷一下。”

要虛心。交談中要尊重對方的觀點,即使你不同意別人的看法,也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談話。如確有必要,需等人家講完後再闡明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對方還沒有充分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的時候,不要輕易表態,亂下斷語,也不要挑剔批評。

要耐心。交談中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有時你會因為對方過長的發言或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而感到厭煩,這時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表露出來,要耐心聽他把話講完,這是對講話人的尊重。特別是對方有意見的時候,要耐心傾聽,給對方提供宣泄自己不滿的機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內心深處;真正的幸福,發自於內心;真正的開心,隻有心知道;真正的甜蜜,唯有用心體會。

有這樣一對夫妻,丈夫在外麵跑業務,生意紅火,他沒日沒夜地奔波,很少在家。兒子在很遠的地方讀大學,半年才回家一次。妻子一個人在家,終日無所事事,心情不免有些抑鬱。

有一天,她對丈夫說,想開個花店。這裏沒有人開,一定能賺錢。丈夫同意了,花店很快就開張了。她每天都去花店打理生意,變得忙碌充實起來。買花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妻子幹得很開心。

過了幾個月,丈夫算了一筆細賬,發現妻子根本不是經商的材料。她經營的花店不僅不賺錢,還賠進去不少。

有人問他:“你老婆那間花店一年賺多少?”

他神秘一笑,淡淡地說:“錢是一分沒賺到,賺的都是快樂。”

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婦人氣得跳腳大罵。

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她。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無動於衷。

婦人終於沉默了。

高僧來到門外,問她:“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病了吧!

“因為生氣也沒用。”

“你的氣並未消,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得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高僧將滿杯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遂叩拜而去。

老實人常常感到莫名的煩惱,這主要是因為心中打了或多或少的繩結,它們的存在使人不能痛快地享受生活的樂趣,無法看到人生的美景。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擺脫繩結的能力,這樣才能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煩惱。

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串結,誰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然沒有一個人能成功地將結打開。

這時亞曆山大率領軍隊入侵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的車前,毫不猶豫地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果然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

另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個小孩上山砍柴的時候被毒蛇咬傷了腳趾。他疼痛難忍,而醫院卻在很遠的小鎮裏。孩子果斷地用砍柴的鐮刀砍斷了自己的腳趾,然後忍著劇痛艱難地走到了醫院。盡管他少了一個腳趾,但他卻用短暫的疼痛換來了自己的性命。

兩個小故事的主人公雖然年齡、背景、經曆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敢於放棄。在某個特定的時期,隻有敢於放棄,才能更好地獲得長遠的利益。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太看重自己所放棄的東西,把它看成平常之事是很重要的。因為過分牽掛已經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隻會攪亂自己的心緒,而不能給我們帶來一點正麵的收獲。

在現實生活中,困擾老實人的繩結不僅僅存在於身邊,也可能存在於心中。

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裏高空,是因為被繩子牽住;一匹馬再怎麼烈,也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子牽住。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還是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細想想,我們的人生,不也常被某些無形的繩子牽住了嗎?某一階段情緒不太好,是不是自己也存在某種心鎖?

其實,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隨緣吧,不要過分強求什麼,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麼,世間萬事轉頭空,名利到頭一場夢,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徹了,心也就豁然了。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塞滿著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欲望太多,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伊索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裏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朋友,讓我們斬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望浮現。這樣,你才會發現真實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擁有這種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而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英國《太陽報》曾以“什麼樣的人最快樂”為題,舉辦了一次有獎征答活動,從應征的八萬多封來信中評出四個最佳答案:

① 作品剛剛完成,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

② 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

③ 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④ 千辛萬苦開刀後,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生。

要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從第一個答案中,我們知道必須工作,有工作,就會使人快樂;第二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必須充滿想象,對未來充滿希望;第三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心中有愛,那種無私的、不計報酬的愛;第四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有能力,要有助人為樂的技能。隻有這樣的人,世人才會給他最美妙的報償,正所謂予人快樂予己快樂。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處於快樂的包圍之中。快樂是可以分享的,你給別人帶來了快樂,你與別人分享的東西越多,你獲得的東西就會越多。你把幸福分給別人,你的幸福就會更多。但是,如果你把痛苦和不幸分給別人,那你得到的也隻能是痛苦和不幸。生活中你如果整天以愁眉苦臉待人,那別人也會以同樣的麵孔對你,你看到了更多的愁容;相反,如果你以笑臉相迎,你會看到更多的笑臉,你的快樂心情加倍了。

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幸福和快樂》中寫道:詩人找遍俄國,最終找到的快樂人物竟然是枕鋤瞌睡的農夫。是的,這位農夫有強壯的身體,能吃能喝能睡,從他打瞌睡的眉目裏和他打呼嚕的聲音中,便流露出由衷的開心。這位農夫為什麼能開心?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知足常樂;二是勞動能給人帶來快樂和開心。正是因為農夫付出了能讓別人快樂的勞動,所以他才能成為最快樂的人。付出最多的人,往往獲得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