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天才的悲劇(1 / 2)

詩人阿赫瑪托娃就是苦難的化身,翻譯家高莽稱她為“苦難的十字架”;她的命運,她的心靈,她的詩歌全都充滿苦難,這是源自她憂鬱又不羈的天性,還是時代性的悲劇?反正我們很少見到個人的不幸與政治的遭際雙重地壓在一個女人——天才的女詩人的身上。

她三次婚姻三次離婚。第一任丈夫是白銀時代重要的詩人古米廖夫,他們在一起八年(1910—1918),由於性格衝突以及古米廖夫另有新歡而分開;第二任丈夫是東方學者希列伊科,他們在一起也是八年(1918—1926),因對方性情暴躁多疑而決裂;第三任丈夫蒲寧是一位藝術批評家,他們共同生活的較長(1926—1938),但最終還是由於意見相左而分手。阿赫瑪托娃個性強,不會順從任何人,如果僅僅由於性格相悖而分開倒不奇怪,最不可思議的是她三任丈夫都是她詩歌的反對者。詩人古米廖夫不認為她有詩人的天資;希列伊科嫉妒她寫詩,不準她在朋友麵前朗誦詩,還拿她的詩稿燒火;蒲寧也是時時貶低她的詩,在她談論詩歌時打斷她的話,故意傷害她;因使她在與蒲寧十二年的生活中詩作甚少。還有比踐踏和傷害詩人高貴的精神自尊更可怕的嗎?她幾次婚姻為什麼始終陷在這種怪圈裏?這個純私人的問題有點宿命的成分。

同時,她又是那個時代的受難者。詩人古米廖夫在肅反時被槍決,據說高爾基曾努力營救他,但沒能成功。她兒子列夫由於思想“異端”,一次次被捕。她的詩作是官方不喜歡的。1925年中央政府正式決定禁止出版阿赫瑪托娃的作品,這等於自己的精神生命遭到槍決。更嚴厲的打擊是“二戰”剛結束的1946年,聯共(布)中央發布對阿赫瑪托娃和左琴科進行全國聲討,公開辱罵她“半修女半淫婦”“沒有思想性”和“頹廢”,將她開除作家協會,直到1952年才平反。

我安然冷漠地用雙手

把自己的耳朵捂住

免得讓那些可惡的聲音

將我憂傷的心靈玷汙。

能設身處地想一想她的真實處境與感受嗎?

我讀了許多她的作品和關於她的書。這一次訪俄,特意要到她當年生活的空間裏看看,感受一下。我知道聖彼得堡有她的墓地和一處故居。我的時間少日程緊,隻能選擇一處,我選擇她的故居,這裏是她與第三任丈夫蒲寧生活的地方,也是她被官方禁止發表詩作那一段人生最苦悶的時期。

今天晴天,不知為什麼,一走進離涅瓦大街不遠的裏捷依內街,就覺得天暗下來,地上到處是黃色半枯的落葉。

阿赫瑪托娃就住在一幢名叫“噴泉屋”的公寓樓,樓前是一個亂木橫斜的“花園”,公寓太老了,已經很破舊,一如詩人當年住在這裏的樣子,而且現在裏邊還住著人,所以博物館沒有大字招牌,隻有一小塊的帶著詩人頭像的石碑嵌在牆上。她的故居在三樓,偶爾來的訪者就像昔時的串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