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學(1 / 3)

1.拿什麼教育你,我的孩子

對孩子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最根本的還是要做到防患於未然,要學會教育,春風化雨,讓孩子生活在真實的空間裏。

(1)幫助孩子了解和接受自我,樹立信心。

通過合理有效的教育,讓孩子對本身有適當的了解,並能悅納自己,願意努力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即使是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坦然接受,不以為恥,不做無謂的怨尤。具體做法是:

①做一個細心的教育者,努力挖掘孩子的潛能,捕捉他的閃光點(即使是不起眼的小事),並擴大化宣傳。讓孩子明顯地感覺到我是有優點的,我能行。

②做一個有愛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現出的點滴進步,要毫不吝嗇地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且乘勝追擊,督促他繼續努力。

③做一個有恒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現出來的進步可能是瞬間即逝的,要持之以恒地關心他,愛護他,為打贏這場持續戰而時刻準備著。

(2)嚐試“懲罰”教育,發展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裏踢足球,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買的,你賠。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隻雞。這個孩子沒有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碎的嗎?孩子回答是。爸爸說,你踢碎的你就應該賠,沒有錢我借給你,一年後還給我。在接下來的一年裏,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12.5美元還給父親。這個孩子就是美國的前總統裏根。

這個故事對改變我們家長以往固有的、傳統的教育方式很有意義。時下,無論學校還是家庭,普遍提倡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於是,父母總樂意給孩子聽“好話”,即使孩子已犯了錯,家長也不會讓孩子主動去承擔責任,而大多由自己去向別人賠禮道歉。孰不知,長此以往,這樣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結果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其實,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該給他們一些“懲罰”。當然,決不是體罰、傷害,也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視,而是一種建立在對教育對象尊重基礎上的教育技巧。就拿孩子損壞別人的財物來說,如果家長隻是一味地無條件地替孩子提供賠償,或者是進行簡單的責罵,這不僅包庇了孩子的行為,更嚴重的是孩子的心中沒有產生一點責任感和愧疚感,認為這件事與自己沒有多大聯係。相反的一種情形是,盡管由家長代替孩子賠償,但家長有言在先,或者通過某種合理的方式與孩子訂立“君子協定”,孩子必然心存感激,努力通過正當的途徑實現自己給父母的承諾。這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3)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生活適應能力。

家庭不是孩子成長路途中的終點站,總要不斷去麵對新的生活環境,這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①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凡是他自己能做的事決不包辦,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同時注意培養他的交往能力。

②及時與老師溝通,密切配合,是穩定孩子在校的關鍵。入校後,經常與老師交流,主動向老師反映孩子的情況,努力與老師達成默契,使孩子感受到老師和父母一樣愛自己,讓孩子產生在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4)學習如何“做決定”和“解決問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威爾遜要到山裏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他自己做了準備工作。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裏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沒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需要帶的東西。但媽媽並沒有給兒子提示。

過了兩天,媽媽問回來的兒子:“怎麼樣,玩得開心嗎?”

威爾遜說:“我的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由於我沒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向別人借,這兩件事搞得我好狼狽。”

媽媽說:“為什麼衣服少帶了呢?”

“我以為那兒的天氣和這兒一樣,沒有想到山裏會那麼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下次如果去佛羅裏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

“不會的,因為佛羅裏達很熱。”

“是的,你應該了解一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再做決定,對嗎?那手電筒是怎麼回事呢?”

“我想到要帶手電筒的,可忙來忙去給忘了。我想,下次做事前我該先列個單子,這樣就不會忘了。”

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的做法。她給了孩子一個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讓孩子在嚐試中,而且是嚐試“錯誤”的實踐過程中獲得了經驗。正是由於這樣的“錯誤”經驗,威爾遜自己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也為他今後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孩子這種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建構”。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說:“經驗對兒童的價值,如同對成人的價值一樣,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對孩子們來說,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經驗更是難能可貴。要知道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重要得多,就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吧,讓他們去嚐試成功,甚至是嚐試失敗和錯誤,隻有這樣,才會使他們積累起自己的經驗,並能運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解決問題。

2.別掉進教育孩子的陷阱

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然而,盡管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綜觀我國現階段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大心理誤區。

(1)溺愛孩子。

近20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來越高。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認為愛孩子就應該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忽視了父母作為教育者對孩子應有的教導社會規範的職責。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將來難以適應社會。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言:“父母對孩子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孩子遭到毀滅。”糾治這種誤區的簡單做法,就是學會把夫妻關係擺到適當位置。因為在一個家庭裏,隻要夫妻感情融洽,對他們的愛情結晶自然充滿愛心,孩子就會得到一個優越的環境來發展身心。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會發現,以前越關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把其位置放對了,孩子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起來。不要給孩子留下他是家裏皇帝的印象,要教育孩子懂得關愛別人。

(2)對孩子期望過高。

家長們望子成龍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一個度,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期望過高會使孩子生活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之下,甚至產生心理焦慮,不利於健康成長。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謂“做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體驗人生的價值,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想想,如果家長們都隻想讓自己的孩子當大官、當科學家、當董事長、當總經理、當博士等等的話,孩子們個個肩負著怎樣的重擔?他們美好的夢想在現實麵前破碎的時候,將要承受怎樣的心理落差呢?父母應全麵衡量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期望,並根據期望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將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

(3)獨斷專行。

很多家長都喜歡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托付給孩子來實現,把自己曾受的屈辱交給孩子去還,都喜歡把自身的意願強加於孩子。這些家長們可曾想過孩子的感受?孩子雖然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屬物,而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需要別人的尊重,會有自己的夢想。獨斷專行之下培養出來的孩子,要麼抵觸心理特別嚴重,要麼依賴心理過強,缺乏獨立決斷的能力,很容易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迷失自己、受到傷害。因此,作為家長,要改正這種不好的教育方式。

(4)對孩子嘮叨不停。

有些家長,特別是母親居多,教育孩子時喜歡嘮叨起來沒完。可能開始孩子還聽幾句,可說多了,孩子就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真煩,我偏不那樣做!”其實,當孩子認為自己並不是被強迫地接受某觀點時,父母的意見反而容易被接納。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卻受到畢生難忘的教育。而這種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喋喋不休的傳經誦道隻會使孩子厭煩,春雨潤物般的默化熏陶反而更有效果。愛嘮叨的家長們不妨改變一下。

(5)不能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必須考多少分,卻從不注意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不能以身作則。這樣不僅教育不了孩子,還會讓孩子深刻地認識和學習到虛偽的不良品質。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性情多半會孤獨、冷淡,學習、生活懶散,沒有上進心和求知欲望。家長們改正的方法很簡單,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盡量做到,否則就別做出過分的要求。

(6)對孩子太過“民主”。

從前的家長對孩子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則往往過於“民主”。有些家長對孩子不溺愛、專製、粗暴,也不嘮叨,讓孩子自己發展、隨意發展,結果連必要的輔導和教育也放棄。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而孩子無法達到要求,於是感到十分失望,喪失了信心,讓孩子充分放任自流。孩子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迷失方向。其實“民主”是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討價還價。當你以懇求、交易、威脅等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放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