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章 健康心理學(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0,"start_container_index":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6},"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1,"start_container_index":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7},"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擺脫焦慮有良方

據人民網2008年報道,全球約有41%~6.6%的人一生中會患上焦慮症。而焦慮情緒則更為普遍,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曾體驗過焦慮的滋味。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說當代就是一個“焦慮的年代”。焦慮者常常會無法自己地擔心事業會失敗,擔心隨時可光臨於自己頭上的下崗,擔心失戀,擔心交通事故,擔心自己會生癌症或別的什麼重病,擔心無購房能力將來會漲價更買不起……

人是情感類動物,有著複雜的情緒、情感。而在多種負麵情緒裏,焦慮又總是被人們體驗得最多、最頻繁的情緒之一。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焦慮,但這種焦慮卻並不一定被我們意識到。

看到馬路上來來往往疾馳而過的汽車,你忽然有種莫名的恐懼,擔心汽車會撞上自己;看到別人在工作上成績斐然,你擔心自己的職位受到影響,沮喪而又抓狂;看到接二連三的明星自殺消息,你感到失落與不安;夜裏輾轉難眠,腦袋裏有一堆未完成的事情:領導交待的重要任務、馬上要參加的考試、給孩子找個放心的保姆……

所有這些表現,都可以視為一種焦慮反應。心理學家說,焦慮是因為對威脅性事件或情況的預料而產生的一種高度憂慮不安的狀態,精神過敏,高度緊張,嚴重者能達到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礙的程度。

焦慮情緒不像你口渴了一樣,喝點水馬上就能解決問題。它說不定哪天就會降臨到你頭上,讓你不知不覺落入它的懷抱,難以自拔。它像空氣一樣包圍著你,使你無從覺察,甚至讓你習以為常;它像寄生蟲,不停地吞噬你健康的心態和快樂的靈魂,它用沉重、悲觀、猶豫、抑鬱、恐懼和懷疑來侵蝕你,過濾掉你生活中所有的溫馨時刻,把一切快樂從你身邊剝離。

一般程度的焦慮情緒者,大多會產生痛苦、擔心、嫉妒、報複等情緒,而且還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而有嚴重焦慮情緒者則往往非常激動,非常痛苦,他們喊叫、做噩夢、報複心極強、食欲不振、消化和呼吸困難、過度肥胖,而且容易疲勞。最嚴重時,生理也會受到影響,如心髒加速、血壓升高、嘔吐、冒冷汗、精神緊張、肌肉硬化。

根據不同的特征,細致劃分起來,焦慮情緒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身體緊張:常常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放鬆,全身緊張,眉頭緊鎖,表情嚴肅,長籲短歎。

第二層自主神經係統反應強烈:交感和附交感神經係統常常超負荷工作。易出汗、暈眩、呼吸急促,心跳過快,身體時冷時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頻繁、喉頭有阻塞感。

第三層對未來產生無名的擔心:常常為未來擔心,擔心自己的職位、自己的工作、親人、財產和健康。

第四層過分機警:每時每刻都像一個站崗放哨的士兵對周圍環境的每個細微動靜和人類的言行充滿警惕。

如果你已經感受到焦慮的苗頭,那麼就應該立刻想辦法跑在它的前麵、擺脫它的困擾。實際上,有很多手段可以緩解焦慮症狀,問題的最關鍵在於你自己。當焦慮症狀不斷地幹擾你時,你應該充滿自信,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因為焦慮本身而變得更加焦慮,而是應該勇敢地麵對它,千萬不要在它麵前表現得手足無措,讓它乘虛而入,慢慢地毀壞你的生活。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擺脫焦慮,嚐試一下吧!

(1)說出或寫出你的擔憂。

記日記,或與朋友一起談一談,為你的擔憂找到一個釋放的出口,這是緩解焦慮的有效途徑。美國的醫學專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對一些患有風濕性關節炎或氣喘的人進行分組,一組人用敷衍塞責的方式記錄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另外的一組則被要求每天認真地寫日記,包括他們的恐懼和疼痛。結果研究人員發現:被要求每天認真地寫日記的一組人很少因為自己的病而感到擔憂和焦慮。

(2)轉移你的注意力。

工作了太長時間,難免生出疲倦。不妨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來,小憩一下。可以去洗手間用涼水洗洗手,擦擦臉,會感覺頭腦清醒,神清氣爽許多。還可以利用午休時間閉目養神,嚐試在頭腦裏聯想一些美好的畫麵,比如,想象自己在海邊,海風輕拂,遠處白帆點點,海鷗飛翔,令人心醉。建議你在自己的辦公桌旁貼上一兩張精美的圖片,或是能夠引起你愉快回憶的照片,這些都有助於緩解你的焦慮情緒。

(3)放慢生活的節奏。

現代人的焦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快速的生活節奏、工作和生存的壓力造成的。也許你每天的桌上擺滿了要看的文件;你的右手在接聽電話,左手還要翻看資料;你要應付形形色色的人,說各種各樣的話。那麼你就應該注意了,一定要盡量保持樂觀的態度,放慢自己的速度,讓每一天在和諧、有序的氛圍下度過。比如現在的工作就是把這份報告打好,其他的事情一概拋在腦後,不去想。在工作的間隙,你可以花上20分鍾的時間放鬆一下,僅僅是散步而不考慮你的工作,僅僅專注於你周圍的一切,比如你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感覺到什麼,聞到什麼氣味等等。

(4)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

有人這樣比喻人生:健康是1,其它的一切,事業、財富、愛情、名譽都是跟在1後麵的0,0的數目越多,數字也就越大,幸福的可能性也就隨之增大,但是,如果沒有前麵的那個1,後麵即使跟著再多的0也還是等於0。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的健康無疑是很重要的,而經常鍛煉也會起到釋放壓力、放鬆情緒的作用。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學習班,瑜珈、街舞、跆拳道,都是鍛煉的極好途徑。此外,如果可能,你每周抽出一點時間遊泳、打球,哪怕是晚餐後在附近公園散散步,都會有助於身心健康。

(5)找出焦慮的根源。

治病當然要找出病根對症下藥才可以。焦慮也是如此,想要徹底擺脫焦慮,就要找到致使自己焦慮的根源。心理專家認為能夠發現自己的病因,焦慮症便好了一半。所以你應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努力回憶令你焦慮不安的場景或事件,再聯係近期焦慮發作的情境仔細地分析其中的刺激因素,找出焦慮的真正原因。

在試圖消除焦慮的同時,你也應該讓自己相信一個事實,那就是焦慮的事情遠遠沒有焦慮本身那麼可怕。

2.抬起頭,不再自卑

時間:2004年2月上旬

地點:雲南大學

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馬加爵在與三位同學玩紙牌時因瑣事發生爭執,認為這三位同學說自己為人差、性格古怪等,並認為自己在學校的名聲受到詆毀,感到很絕望,於是決意殺害他們,因擔心同宿舍的一位同學妨礙其作案,決定將四人一起殺害。接連三天內,馬加爵采取用鐵錘打擊頭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將四名同學逐一殺害,並把被害人屍體藏匿於宿舍衣櫃內。事後馬加爵乘坐火車逃離昆明。3月1日,公安部發布A級通緝令,懸賞20萬元通緝馬加爵。3月15日,馬加爵在海南三亞市被警方抓獲。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6月17日,馬加爵被執行死刑。

這是當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的始末。馬加爵,雲南大學學生,曾是廣西南寧高考總分第二名的考生。一個讓無數人羨慕的天之驕子,為什麼最終會走上絕路?很多專家和學者對此進了研究和反思,其中犯罪心理學家李玟瑾奔赴雲南,對此案進行了全麵調查,還專門為馬加爵設計了心理問卷,做了心理測試,之後寫出了上萬字的《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報告》。報告指出,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是他扭曲的人生觀,還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馬加爵存在的這些心理問題都與自卑有著很大關係。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不良情緒,是導致心理障礙的一種情感因素。自卑心理較強的人往往會因缺乏自信而表現出不願與人溝通,終日鬱鬱寡歡,消極沉悶,甚至會並發消化不良、失眠,最終導致精神分裂。

對於任何自卑者來說,最為缺乏的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價值感。自卑是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或否定的內心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於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於外界的評價,但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很多人總誤以為要想克服自卑就應該提高自尊,可實際上,自卑的反義詞並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著超出常人幾倍的自尊需求,隻不過他們的自尊心缺乏一個穩定的內核和堅固的外殼,因此一點點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傷害。

其實,人人都有自卑心理,隻是程度不同罷了。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就認為:人類都有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當我們小的時候,看到別人長大而自卑;當我們大的時候,卻發現別人比我們更有錢;當我們有錢的時候,看到別人比我們更快樂,這些都會在我們心底裏產生自卑。這樣看來,自卑其實是不可怕的,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卑也是推動一個人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但是,如果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自卑,而不願去進行自我突破的話,那麼自卑對你來講就是非常有害的。

一般來說,自卑感的產生與主、客觀因素及和自我評價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其表現為:

(1)膽怯封閉。

一些人由於深感自己不如別人,擔心在與人交往或者從事某項事業中必敗無疑,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參與競爭,不幹有風險的事,堅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閉自己,越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環。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卑的人很少會主動與人交往,在一些競爭激烈的事業中更是難覓芳蹤。

(2)自傲逼人。

即人們常說的過分的自卑以過分的自尊表現出來,尤其當屈從的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時,就采用好鬥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不願意讓人了解自己的內心,因此當他認為別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時,便采用好鬥的方式試圖阻止別人的了解。人們常發現這種人動輒就會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尋找借口釁事。其實,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

(3)跟隨大流。

喪失信心之人,常對自己的決定缺乏自信,便隨大流以求與他人保持一致。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而努力去尋找他人的認可。自卑的人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心裏會有很多顧慮:別人是不是這樣的看法?我這樣做會讓人笑嗎?會不會被認為是出風頭不?在做了事之後,又會想:不知會不會得罪人?如果剛才不怎樣做就會更好等等。總而言之,求同心理極強。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下麵這些途徑和方法頗具操作性,有助於你擺脫自卑,走向自信。

(1)用補償心理超越自卑。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正是這一心理機製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擋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隻要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會從緊張、恐懼、自卑的心理中解脫出來。因此,不甘自卑、發憤圖強、積極補償,是醫治自卑的良藥。

心理補償是一種使人轉敗為勝的機製,如果運用得當,將有助於人生境界的拓展。但應注意兩點:一是不可好高騖遠,追求不可能實現的補償目標;二是不要受賭氣情緒的驅使。隻有積極的心理補償,才能激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

(2)用樂觀態度麵對失敗。

在自我補償的過程中,還須正確麵對失敗。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次失敗構成的,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但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如何麵對?如何自我解脫?就成為能否戰勝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

麵對挫折和失敗,唯有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才是正確的選擇。其一,做到堅忍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其二,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脫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調適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於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利。應該說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麵的發展機遇,隻要敢於嚐試,勇於拚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忍不拔的意誌!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走向人生的輝煌。

此外,作為一個現代人,應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所以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幹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麼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

3.自負能使萬事空

《三國演義》中的禰衡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但性情高傲自負,總是看不起別人,幾乎把當時的名士罵了個遍,唯有孔融和楊修他還能稍稍看得進眼裏,也常常稱讚他們,但那稱讚也自負得可以:“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他卻由於“素相輕疾”看不起曹操,不肯去拜見,而又“數有恣言”放縱地批評曹操。後來,他擔任了曹操的“鼓史”,不堪侮辱,遂擊鼓罵,乃至後來終被曹操“借刀殺人”。禰衡的悲劇固然有曆史的客觀原因存在,然而他的自負和自大何嚐又不是原因之一。

自負心理就是盲目自大,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人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麵,自我認知、自我意誌和自我情感體驗。人評價自己,要靠自我認知。人過高地評價自己,就表現為自負;過低地評價自己,則表現為自卑。自負往往以語言、行動等方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