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中國曆史之文化篇(1)(1 / 3)

《楊家將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306135862280]}],"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2,"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8},"quote_content":"《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7,"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2},"quote_content":"《後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67020903100713992]}],"2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7,"start_container_index":2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2},"quote_content":"《滿江紅》reference_book_ids":[6978309181086370846]}],"1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9,"start_container_index":1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5},"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2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3,"start_container_index":2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6},"quote_content":"《大唐西域記》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40612916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36.“中國”名稱的由來

據《辭源》記載:“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稱為四方。”

“中國”之名最先出現在公元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上。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英文為“China”。從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現在,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曆史之文化篇

36.“中國”名稱的由來

據《辭源》記載:“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稱為四方。”

“中國”之名最先出現在公元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上。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英文為“China”。從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現在,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37.曆史上中國的別稱

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神州,《中華大字典》言:“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外國叫海外。華夏,《史記·夏本紀》言:“禹封國號為夏”。《左傳·定公十年》言:“夷不亂華。”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中夏,《後漢書》言:“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函夏,《漢書》言:“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言:“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此外還有九牧、九區、九域等稱呼。

38.曆史上“支那”一詞的由來

關於“支那”一詞有不少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第二種說法認為自大秦起中國的絲綢就遠銷世界各地,而其中一種叫做“綺”的絲綢最為著名,“支那”就是古時波斯文“綺”的音譯;也有學者認為歐洲人把中國叫做“China”,“支那”是“China”的音譯。可見“支那”曾是對中國的尊稱。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色彩,引起了中國人的憤怒。公元1930年,當時的中國政府外交部斷然拒絕接受“支那”一詞,使“支那”這一辱華之稱走向了終結。

39.遠古的信仰

——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發生在氏族公社時期的一種宗教信仰現象。圖騰係印第安語,意為“屬彼親族”。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一般以動物居多。作為氏族圖騰的動物(如熊、狼、蛇等),是該氏族的神聖標誌,照例為該全族之忌物,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儀式,以促其繁衍。圖騰主要出現在旗幟、族徽、柱子、衣飾、身體等地方,還反映在舞蹈、建築等多個領域裏,各個國家、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圖騰崇拜。

40.雲南元謀人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伴隨元謀人牙齒出土的,還有17件石製品,經研究鑒別,屬舊石器,其類型包括尖狀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燒焦的骨頭,並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動物化石,屬共生哺乳類動物化石,有40餘種,距今170多萬年,是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這就說明,元謀人不僅會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從事狩獵及采集活動,而且還會用火烤食他們所獲取的獵物,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41.陝西藍田人

藍田人是中國的直立人,通常被稱做“藍田猿人”,學名“直立人藍田亞種”。生活的時代是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公元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命名為“藍田人”。藍田人的生活年代是距今110萬年前到115萬年前,年份較北京人早數十萬年,因此他們在體質形態上有不少差別。早期的藍田人為西安最早的居民。

42.周口店“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之間。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毫升),據推算北京人男性身高為156厘米,女性身高為150厘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公元1953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附近建成了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43.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夏

禹晚年的時候,也像堯和舜那樣召開部落首領大會,想找一個賢能的人做自己的繼承人。大家都覺得皋陶最合適。但是,皋陶沒過多久就病死了,於是大家就又推薦了皋陶的兒子伯益。但是,禹的兒子啟心裏卻非常不服氣,他覺得天下是他父親禹辛辛苦苦得來的,是他父親的財產,如果父親死了,財產就應該由他來繼承。於是,啟就發動了一場動亂,殺了伯益,然後召開部落聯盟大會,宣布自己即位稱王,建立夏朝。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就這樣產生了,選舉賢能的“禪讓”製度也被父死子繼的“家天下”製度所代替。

44.坐鈞台而朝諸侯

——少康複國

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王。第二代夏王太康被東方一個諸侯國有窮氏後羿所伐,後羿廢黜太康後,立太康弟仲康為王,仍由後羿專政。仲康不甘心做傀儡,憂悶成病而死。仲康的兒子相繼位,後來後羿的寵臣寒浞發動政變,篡奪王位,相被迫自殺。相的妻子是有仍國諸侯的女兒後緡氏,帶著身孕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少康初懂人事,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後要報仇雪恥,複興夏朝。從此,他發憤圖強,立誌奪回天下。少康自幼曆盡苦難,複國後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擁戴他,夏朝再度興盛,史稱“少康中興”。

45.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夏桀亡國

夏桀是夏代的第十六位君主,也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繼位後,大興土木,荒淫無度。夏桀認為自己的統治將會永世不竭,他把自己比做太陽,希望與日月齊輝。百姓詛咒他說:“你這個太陽啊,什麼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一起滅亡。”夏桀的殘暴引起了諸侯的普遍不滿和反抗,終於於公元前1766年被商湯所滅。

46.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武王伐紂

商朝末年的時候,統治非常昏暗。商朝的最後一個國君商紂王,成天隻知道自己奢侈享樂,根本不管百姓們的死活。這時,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叫周的強國。周文王一心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他不但重視農業生產,注意發展與鄰國的關係,而且禮賢下士,重用人才。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即位。武王在薑尚等賢臣的幫助下,把周國治理得更加興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進攻商紂王,雙方在牧野(今河南省境內)展開大戰。周武王得到了各個部落和百姓的擁護,戰勝紂王,商朝就這樣滅亡了。從此,周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境內),曆史上稱為“西周”。

47.力排眾議,萬世之基

——盤庚遷殷

商朝從建國到滅亡,曆經五百多年,前期屢屢遷都。盤庚是商湯的第九代孫、商朝的第十九個王。太甲以後,商朝曆代的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過著腐化的生活。盤庚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看到這種情況,覺得國家不能再照老樣子維持下去了,想通過遷都來挽救商朝的衰亡。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盤庚軟硬兼施,終於完成了遷都的計劃,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在那裏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複興的局麵,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48.炮烙之刑

炮烙之刑起源於商朝末年,是為了鎮壓反抗者所設置的一種殘酷的刑罰。《史記·殷本紀》載:“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在銅柱上塗油,下加炭使熱,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輒墜炭中活活燒死。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的始祖西伯在向商獻洛西之地時,曾請求紂王廢除炮烙之刑,紂王不得已答應了。西伯的意見順乎人心,所以他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後來武王舉起伐紂的旗幟,終於滅商興周。但是,炮烙之刑並沒有隨著紂的滅亡而絕跡,它被後世的一些暴君酷吏繼承下來。

49.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被稱為“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製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周公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告訴我們隻有禮待賢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

50.厲王止謗,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又稱“彘之亂”,是公元前841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後,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到周厲王,為了改變朝廷的經濟狀況,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製,不準國人進入謀生,還禁止國人談論國事。周厲王的高壓政策,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841年,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並於公元前828年病死於該地。

51.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戰國時候,楚靈王喜歡在上朝時看到臣子們個個腰細如楊柳。如果有些人天生身材苗條、腰肢較細,還會受到楚靈王的誇讚,很快得到提拔和重用,從此便官運亨通,平步青雲。朝廷裏的官員為了贏得楚靈王的歡心和寵信,特別注意節製飲食,每天限定吃一頓飯。有些大臣還在每天早晨起床穿衣時,長長吸一口氣,然後緊收腹部,將氣憋住,勒緊腰帶。這樣整天折騰,大家經常餓得頭昏眼花,都變得麵黃肌瘦,弱不禁風。許多人甚至無法站立,往往需要扶住牆壁才能勉強站立起來。至於那些宮女們,為了討好楚靈王,更是經常忍饑挨餓,生怕腰身變粗,一時間此種做法蔚然成風。《資治通鑒·漢紀》曾記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52.斷機教子

孟子小時貪玩,讀書很不用功。有一天,他放學回到家裏,母親問他學習進展如何,他回答還是老樣子,並流露出漫不經心的神情。孟母深感憂慮,遂將孟子叫到跟前,斷然操刀割斷織機上紡了一半的布匹。母親的舉動使孟子迷惑不解,他“懼而問其故”,母親回答:“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不以離於禍患也。”母親的一席話使孟子深受觸動,自此,他“旦夕勤學不息,祖師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成為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53.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從小喪父,靠母親倪氏日夜紡織維持生活。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為此,她多次擇鄰而居。孟家原住在鄉下一塊墳塋旁,門口常有哭哭啼啼、吹吹打打的送葬人路過,孟子便模仿,孟母認為這樣下去不利於兒子成長,就將家遷到了城裏。城中雖無墓地,但處於市井鬧市,叫賣喧囂聲不絕於耳,孟子於其間耳聞目染,又開始模仿。孟母認為這樣還是不利於兒子的成長,於是將家又遷到了城東的學宮附近。學宮附近環境高雅肅穆,讀書聲不絕於耳,孟母決定在此安定下來,讓孟子接受學校文化的熏陶,以成大器。

54.狡兔死,走狗烹

——文種和範蠡的不同選擇

在越王勾踐興越滅吳的過程中,文種和範蠡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兩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範蠡認為越王勾踐長相“長頸鳥喙”,隻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於是功成身退,辭官歸隱。據說他改名“陶朱公”,因為善於經營成了大富翁。後來他寫信給大夫文種,提醒他“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勸他也歸隱田園。但文種自以為有大功於越國,不信勾踐會害他,不肯離去。後來勾踐果然聽信讒言,令文種自殺,將他葬在會稽的西山。今天在紹興城內的府山上還有文種墓。

55.因仁愛失戰機

——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名茲甫,為宋國君主,於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春秋中前期宋國國主,是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並以仁義見稱。公元前638年,楚宋爭奪霸主之位,決戰於泓水。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占有利之地。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可半渡而擊。”宋襄公以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為由拒不同意。楚軍渡河後開始列陣時,公孫固又請宋襄公乘楚軍立足未穩之際發起進攻,宋襄公又稱“不鼓不成列”。直待楚軍列陣完畢後方下令進攻,由於楚軍實力強大,宋軍大敗。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奉行迂腐的仁義,導致覆軍傷股,為天下所笑。

56.驪山烽火換美人一笑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其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幽王自得褒姒以後,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便同褒姒並駕遊驪山,燃起烽火。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見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卻因此失信於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西周遂亡。“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

57.尊王攘夷,一匡天下

——齊桓公九合諸侯

齊桓公是齊國的第十六代國君,他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政治、經濟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亂以助邢、衛,解周王室之禍,定周襄王之位。特別是在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八國軍隊,征伐南方的楚國,迫楚訂盟,阻其北進,奠定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與會者有魯、宋、鄭等國,周天子派人前往,賞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福肉、紅色的弓箭和自己乘坐的車,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這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巔峰。

58.城濮之戰,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便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晉國將“退避三舍”。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兌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90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59.藺相如護璧使秦

——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國的惠文王得到天下聞名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趙王恐秦有詐,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把璧交給秦王,卻不見秦王提城池的事,就對秦王說:“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把璧遞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後退到柱子旁對秦王說:“你根本不想用城池交換。你要是逼我,我就連頭帶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秦王無奈,隻得拿出地圖指出要交換的城池。藺相如又提出讓秦王齋戒五天以示鄭重,卻暗中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到了交換的時候,秦國隻有先將城池交出才可換得和氏璧。最後秦王毫無辦法,隻好讓藺相如回國,再也沒有提和氏璧的事。

60.低一頭能免一刀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護璧有功,後又在澠池會上立功,趙王便封他為上卿,職位高於廉頗。廉頗很不服氣,認為自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許多大功。藺相如一介文人,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自己頭上去了。因而他多次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聽說這件事後,故意回避,不願與廉頗正麵交鋒。手下的人都憤憤不平,藺相如對他們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同盟的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61.楚王稱霸,一鳴驚人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登基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令:“有敢諫者,殺無赦!”大夫伍舉冒死進諫,請莊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不久,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任用賢良,擴充軍隊,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北上,在周的直轄區耀武揚威,並遣使問象征王權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省泰安市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62.孔子周遊列國

曆史上被奉為“聖人”的孔子,是中國一位有深遠影響的教育家。他的學說和思想一直被看做是治學為人的標準。孔子出生時,周室已衰,禮製崩解,他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為己任。孔子周遊列國,曆時十餘年,行程數千裏,曆經艱難險阻四處碰壁,可他依然自信極堅,毫不動搖。他曾說:“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在他68歲那年,他的弟子冉有得到季康子的賞識,在冉有的建議下,魯國派出特使將孔子從衛國迎回,孔子終於演完了他周遊列國的悲壯一幕。

63.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掉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64.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是對東周時期典章製度逐漸被廢棄的一種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麵,王室衰落,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領袖地位,各地的割據勢力普遍地無視、踐踏西周初年周公製定的禮樂製度。經濟上井田製逐步解體,出現了土地所有製及相應的賦稅製度,如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征等;政治上一些強大的諸侯開始建立直屬於君王的郡縣製,不再對土地進行分封。各分封諸侯間征戰不已,周天子無力阻止;各諸侯、卿大夫僭用禮樂的現象十分普遍;作為奴隸製度基礎的分封製和宗法製遭到嚴重破壞,長子繼承製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權勢的卿大夫在征戰中勢力壯大,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麵。

65.蜂出並作,各引一端

——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麵。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論,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裏“百家爭鳴”的局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以孫武為代表的兵家,此外,還有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等各思想界爭奇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