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5.支氣管哮喘(1 / 3)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發作性胸悶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難伴哮鳴音為臨床特征的常見慢性病。本病多在遺傳的基礎上受到體內多種因子激發下發病。但其確切病因,迄今還未完全弄清。目前,現代醫學尚無根治的方法和藥物。

在中醫學中,本病歸屬於哮喘或哮病。早在《黃帝內經》即有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雲:“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描述了小兒哮鳴的病因與症候。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闡述了喉間哮鳴有聲、不能平臥的發病特點,所製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等,迄今仍為臨床所常用。唐宋時期,無論對本病的臨床症候及方藥治療都有進一步的認識。至金元時期,自《丹溪心法》一書開始,將哮喘獨立成篇,並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觀點,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明代戴原禮就本病病因,明確提出宿根之說。清代對哮病的認識有更大進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將其概括為:內有壅塞隻氣,外有非時之感,隔有膠固之痰。在辨證論上,《醫宗金鑒》將其分為寒、熱、虛、實四類。在治療上,不少醫家根據自己臨床實踐,對前人經驗進行了總結和整理。

現代中醫治療哮喘的臨床資料,首見於1954年。50年代中後期在發掘繼承古方(主要是含砒方藥)和民間驗方上做了大量工作,並開展了有益的探討。60年代,本病治療進一部引起中醫界的注意,報道病例的樣本數顯著增加,往往多達百例以上。對本病的辨證,特別是舌苔和脈象研究上,有較大進展。應用氣功治療哮喘,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從療效到機理都作了較為客觀的觀察。另外,以體針為主的各種穴位刺激法也被應用於本病的治療。本病治療取得重大進展,是在70年代末期之後,一方麵是,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直至療效評價的認識漸趨一致;另一方麵,針對本病症情複雜,容易複發的特點,治療方法則日趨多樣,專方治療和針灸療法,已成為當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時,在治療效果上,已越來越顯示出中醫藥的優勢,據對公開報道的臨床資料統計,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醫防治哮喘的機理研究,始於60年代。當時曾觀察施行氣功治療患者的尿17一酮類固醇含量的變化,認為其療效的產生可能與增加腎上腺皮質的血流有關。80年代以來,廣泛開展了內分泌學、免疫學、血液流變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麵的研究,取得了一係列成果。如發現應用補腎法,能調節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係統的功能,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製的垂體——腎上腺軸的興奮性,由此而獲得哮喘的遠期療效。另外,通過血液流變學測定,發現支氣管哮喘的發病過程和臨床所見的瘀血證表現,與多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有關。

關於哮喘的病因病機,曆代有主肺、主腎、主瘀、主痰、宿根、七情、飲食等多種觀點。通過現代大量調查觀察,下般認為分內外二因。外因與氣候、飲食、環境有關,其中主要是寒溫失調,本病誘發與季節關係密切;飲食以偏食甜、酸、鹹多見;而環境亦是重要誘發囚素,如煙塵、花粉、油漆等,以香煙味為最。內因與體質、遺傳及情誌有關。臨床發現,虛胖、麵色咣白、肉鬆、手足熱、發育較差或有奶癬症的痰蘊狀態的小兒,易罹患本病。其病機則可歸納如下:

疫唾喘病機多責之為痰。痰的產生為內外多種因素作用所致。外感風寒失於表散,凝而成寒痰,或過食甘肥酒漿,內釀痰熱,上幹於肺,斂聚成熱痰。長期吸煙,薰灼肺道,或憤怒憂思,氣機鬱滯,均能生痰。而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髒腑功能失調,更可變生痰濁。痰伏於內,膠結不去,而成宿根,一經新邪誘發,引動伏痰,痰鬱阻管,氣道失利,痰隨息動,從而導致哮鳴氣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