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59章嚴刑(1 / 2)

米柱慢斯理的道:“這八十大板是懲罰你藐視皇權的,現在錦衣衛北鎮撫司正式指控你參與走私,縱子行凶,打死月滿樓名妓小樓春,事後極力壓製,毆打月滿樓告狀的眾人,打斷了小樓春之婢王秀蘭一條腿,這是人證,物證,張某人有何好說?”

湯正讓人呈上了人證供詞和相關物證呈上,他們拿了張若定的兒子,還有相關屬官,這些人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張若定有氣無力的道:“屈打成招的東西,如何可以作準?”

米柱道:“砌詞狡辯,拚死抵賴,人來!再打四十!”說完他拿出一個小鐵盒子,從裏麵挑出一小塊雞舌香,放入嘴裏。

古人由於缺乏科學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有效方法,口腔清潔不夠徹底,有時腸胃消化不良,以致口臭。而如何去除口臭,古人也有很多妙方,最主要的一個方子,就是口銜“雞舌香”

因為“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如雞舌”而得名的“雞舌香”,便是丁香。這味因為花筒細長、形狀像釘子{古時亦將“釘”寫作“丁”}、有著濃鬱香氣而得名的古老草藥,是化解口臭尷尬的良藥。

它健胃消脹、促進排氣的功效可以壓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等疾病引發的呃逆、反胃與口氣不佳,抑製細菌及微生物滋長,還能減輕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增加身體的抗菌能力。

相傳東漢恒帝年間,有個老臣子叫刁存,口臭很厲害。每當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皺著眉頭,直至忍無可忍,便賜了一樣東西給他,命他含到嘴裏。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隻好遵命,入口後又覺得味辛刺口,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不敢下咽。退朝後,匆忙回家與家人訣別,恰好有同僚來訪,感覺此事稀奇,便讓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後,便聞到一股濃鬱芳香,口臭已然不覺。原來所謂“毒藥”,乃名貴的“雞舌香”。

而後,朝廷官員麵見皇帝時口含丁香便成為一時風氣。

所以,大約也是從中國漢代開始,百官在皇帝麵前奏事或回答問題,嘴裏都含嚼丁香,以免給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仕途。

北宋名士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至今方書為然。”可見,含丁香治口臭,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方法極類似於現在的嚼口香糖。

相傳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武則天掌權時期曾充任文學侍從,他自恃儀表堂堂,又滿腹詩文,理應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可武則天卻一直對他避而遠之。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寫了一首詩呈給武則天以期得到重視。誰知武則天讀後對一近臣說道,宋卿哪方麵都不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之問得知後羞愧無比。從那以後,人們就經常看見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

想那古代官員們,一邊畢恭畢敬地上朝奏事或聽差,一邊勤勤懇懇地含嚼丁香,也真是一道有趣的風景。而“口銜丁香”,也慢慢演變成在朝為官的意思。

收錄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陳思王曹植三人文章選集的《三曹集》裏就有曹操曾借贈送丁香給諸葛亮,表達想與其共事之意的記載。他曾給諸葛亮寫過“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的信。雖然據說諸葛亮也有口臭,但曹操此舉絕不是想諷刺諸葛亮,而是想籠絡他為己所用。

到明代之後,口含丁香避口氣、增芳香,已成為朝臣和士大夫們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贈友,也成為常見禮節。

米柱在現代最愛在飯後嚼口香糖,但是在這裏可沒有綠箭可賣,也隻好用這雞舌香,這東西入口辛甘,口感不好,但服用後滿口芳香,口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不過這東西乃名貴中草藥,不是每個人都吃得起的。

米柱一聲令下,立即有人,再往張若定屁股重打四十,這四十大板下來,張若定屁股皮開肉綻,當場昏死過去,又被人用水潑醒。

受此折辱,張若定道:“你就是殺了本官,本官也不會認罪。”

米柱道:“一介庶民,競敢自稱本官,掌嘴三十,以示懲戒。”說完,扔了一塊門簽令箭下,有一錦衣撿起令箭,按著張若定的頭,對著張若定的嘴巴,一頓狠抽,打得張若定牙齒都斷了幾條,臉腫如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