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466章準備進攻(1 / 2)

馬裏卓圖辦事是牢靠,為人也忠誠,打仗也勇猛,隻是他就不是一個當老大的人,至少沒有運籌帷幄,決戰千裏的素質。

這大軍都集結了,卻為糧草的事發愁,這麼多人吃喝拉撒,讓他操碎了心,完全是愁死了。

另外有一點,林丹汗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是獲得了各部的認可,成為了共主,但是經此一役,各部汗還會遵敬他嗎?那時他們不管是挾大汗令各汗還是架空大汗,蒙古都是亂成一團,受苦的終究是牧民,這該如何是好?

馬裏卓圖隻好將手中的糧草發放,暫時滿足他們再說,畢竟要讓他打仗賣命,不給人吃飽,這也不是個事。

後勤對於軍事行動的重要性,僅僅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便足以全盤概括。如果你足夠細心,便會發現後勤狀況本身,足以作為審視某方軍事力量的晴雨表。

後勤對於軍事行動的重要性,僅僅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便足以全盤概括。任何連飯都吃不飽、武器供應都銜接不上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在殘酷的生死之爭中笑到最後。同時,那句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也道出了保障後勤供應的艱難程度。

林丹汗麾下的察哈爾蒙古士兵,打仗完全需要自備一切出征口糧,他們是以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騎兵為參照標準。在不進行大量劫掠的情況下,大汗的士兵們需要為自己準備米、肉幹和早期的原始奶粉,同時為自己配備三五匹馬,分別用於遠距離行軍與作戰,這些馬可以運載東西,必要時也可以作為糧食補充。

但這一次他們本土作戰,又是為大汗而戰,許多人卻認為這錢糧必須由大汗出,否則誰為他賣命?硯在大家是找馬裏卓圖,誰叫他是大濟農。

林丹汗的蒙古部隊大體上保持著原有傳統,然而,在草原經濟衰敗的二百年,成吉思汗時代的標準無疑是難以為繼。林丹汗也不可能有統一各部的鐵木真實力。尤其是農業產區的麵積狹小和產量問題,讓普通士兵也很難吃到自產的米。作為應對方法,蒙古人就更加依賴明朝的貿易和增援,甚至長期同山西北部的白蓮教社團進行走私。但即便如此,他們的後勤水平依然是不足以支撐大軍使用的。

這也注定了林丹汗的最終失敗,現在每年都有蒙古人逃往內地,逃往大明當兵。

林丹汗唯一可能用於分配的後勤物資,應該是在草原上異常珍貴的食鹽。但分配本身也絕不可能過於公平,免得混日子的人會破壞古老習俗。

林丹汗終究隻有一個破產版的小型蒙古帝國。

對麵的明軍,完全是沒有糧草的問題,他們本身就準備了不少,加上攻下白城,他們又邀獲了不少,完全可以滿足大軍所需。

雖然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區域,每個士兵能送到嘴裏的能量源都不會一樣,但明軍大體上繼承了兩宋時期的口糧標準,通常以每人50天作戰時間進行準備,並讓單兵自己攜帶其中的三天份額,餘下存貨才由輜重車或騾馬運輸。

明軍標準,進行戰役部署的一線部隊,被規定要吃到由肉沫粉製成的麋餅。可以在開飯時水泡開喝,也能在條件不允許時直接口服。同時還要配以由米糊曬幹製成的皺飯,或用雜糧製作的雜餅。為了給士兵調劑口味,也會配發油麻丸或烏梅。若士兵隻是在某個據點駐防,則口糧標準就會立即下調,水泡飯、鹽塊和粗布醋幹。但無論哪一種套餐,都不可能讓士兵獲得足夠的能量與蛋白質。軍官與頭麵人物的層層回扣,也讓士兵口糧被屢屢打折。

但皇家陸軍不同的地方,就是絕對不克扣軍糧,而且會在軍糧上作文章,士兵作戰,使的都是肉幹,按後世醬肉的製作標準,美味易食。

每一個出戰的士兵都會發一個戰時糧包,確保他們在兩軍對壘或廝殺之間的休息時間可以獲得補充,以免出現肚餓而打不動的情況,一場仗一旦開打,並不是到飯點就停的,雙方一旦抄家夥殺紅了眼,就是不死不休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充足的體力可以讓士兵保持更多的優勢,加大存活的機會。

兩軍打累了中場休息之時,吃幾塊肉幹喝幾口酒,對士兵來說,作用不下於盔甲。

馬裏卓圖就是知道糧草的巨大重要性,這才重點關注此事,蒙古人是天生的戰士,讓他們吃飽,就可以打敗這些敵人。

蒙古大軍在明軍攻占白城第二天,就派遊騎對他們進行封鎖,三天後更多的蒙古軍殺到,完全對城中進行了封鎖,他們除了可以放飛飛鴿和飛鷹之外,一匹馬也走不出蒙古大軍的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