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669章南洋民族(1 / 2)

米柱有底氣的原因是利益,他己經結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他們這些人因為與米柱合作,而獲利頗豐,習慣了這種財源之後,突然沒有了,他們不瘋了才怪?

有句話叫什麼來著?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隻要有百分十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百分二十,就會活潑起來;有百分五十,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百分之一百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

現在的利潤是百分百,這還是在各方利益皆沾的情況下,一旦朝廷退出,讓其上升到百分之三百,也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米柱在控製了北暹羅之後,他才會覺得這是計劃大大超前了,所以才會接受文萊的結盟請求,原本婆羅州地廣人稀,是他列入必定征服之地,但是當他擁有北暹羅之後,有些看不上了,如果結盟可以讓它達到目的,又令他們計劃提前,何樂而不為呢?

在米柱的計劃之中,他隻是想控製馬六甲海峽,對於緬甸、暹羅、柬埔寨、越南,興趣不大,不過有人要冒頭出來討打,自取其辱,他就勉為其難了。

米柱也希望就此做出一個樣版來,不願意合作的,暹羅就是樣板;願意合作的,文萊就是樣版,暹羅軍相當的強大,但是他們也不可能與所有的人為敵,君不見後世強如米帝國,他們的盟友是多於敵人,什麼五眼聯盟、G七基友等。

在南洋軍末來的版圖設計之中,米柱是以米帝國的樣子打造這全新的帝國,他的名字就叫米利堅,這相當的巧合不是?可見這一切,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數。

米柱就服老爹,這麼多名字,為什麼叫利堅?難道是命運的安排?

米禮義沉吟道:”其時家窮,你又性子軟弱,經常被鄰家孩子欺負,便叫利堅,你娘還嫌俗氣,生了好幾天的氣呢?”

米柱暗歎:“這一切隻是美麗的誤會呀。”

不過沒有天命加持,也沒有關係,他能穿越而來,本身就有奉天承運的意思,成就霸業,打造一個帝國,又有什麼關係?

米柱作為一個文人,當然也如每一個文人一般,喜歡古代曆史,都喜歡在曆史之中尋找相同點,從而得出結論,作為自己行事的有力論證。

看華夏古代曆史,米柱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古代的疆域擴張基本都出現在北方,而在東南亞卻很少。北方的遊牧民族勢力遠遠比南方的叢林民族更加難以對付,為什麼古代的疆域擴張都偏向北方呢?

米柱找到的原因是,首先從經濟上分析問題,古代是傳統的農耕文明古國,中原王朝的擴張一般都隻是占據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區,最早的農業區是黃淮海流域和長江流域,華夏最早的疆域也限於這兩個地區。

秦朝統一後,華夏的曆代統一王朝都向周邊擴張,但是基本都是向適合農耕的地區擴張,例如東北的遼東半島、北方的河套平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湟水穀地,以及華南的珠江流域和紅河平原,這些地區成為了古代所謂漢地,或者內地。

從民族習慣上來講,農耕民族具有保守、安土重遷的習慣,因此不太喜歡對外擴張,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則不同,草原民族的物質生產能力很差,畜牧業也十分不穩定,因此他們必須依靠掠奪來補給,因而,遊牧民族的侵略性就很強。在整個古代曆史上,遊牧民族對農耕地區的進攻就沒有停止過。

農耕民族麵對遊牧民族的進攻,就會反擊,但是農耕民族反擊遊牧民族的難度很大。遊牧民族流動性太大,出兵不一定找得到他們的主力,找到了不一定打得過,打贏了也守不住,守不住就撤回,不久遊牧民族又死灰複燃了。

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先出兵占據比較適合農耕的遼東、河套、河西走廊、西域、河湟穀地,進行了屯田,駐紮軍隊,修建長城。這樣,才可以比較有效地防止遊牧民族南下,占據這些地區,就會帶來疆域向北擴張了。

另外一個向北擴張就是遊牧民族帶來的,就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將北方的疆域納入中國版圖,例如遼、金、元的崛起,讓中國的疆域擴張到了整個蒙古高原,黑龍江流域、西域和青藏高原,農耕民族征服遊牧民族很難,但是遊牧民族卻可以較為容易地征服農耕民族。但是遊牧民族的文化匱乏,他們很快就會被同化,而他們擴張的疆域也成為了華夏疆域的一部分。如此,華夏就成為了農耕--遊牧組成的二元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