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683章海權論(1 / 2)

隨著策略的調整,兵力也開始調整,葉可亮改任東南軍區司令,由硬攻蘇門答臘島改為攻略幾內亞島和蘇拉威西島,這些地區很大,但軍隊不多,用不著這麼多主力部隊,抽調了騎兵師的一半部隊改歸湯正指揮。

同時由辛格指揮的雇傭兵也抽調歸湯正指揮,辛格的雇傭兵師名為師級單位,卻是擁兵超二萬,這些南洋軍本地人參軍,隻可以先參加雇傭兵,表現良好之後,才轉往其它各支部隊,從某種角度來看,辛格部算是他們的南洋土蕃兵的訓練基地,他們是在實戰之中訓練。

如此一來,爪哇軍區擁兵近五萬,成為了南洋軍中最大的作戰集團,司令湯正炙手可熱,躍升為南洋軍第一重將。

軍區參謀長戚青聽聞呂宋女王李暮聲稱一個月攻下巴達維亞,他道:“我們也可以,保證完成任務!”

湯正大喜:“參謀長肯定有妙計,快快道出,哥我請你喝老酒。”

戚青,外號鬼謀,與鬼狐扶漢明號稱總參謀部雙傑,未來的總參謀長。

戚青道:“沒有!隻能強攻!”

湯正道:“那你還吹牛?”

荷蘭人對東印度公司大本營的恰當地點的最終選擇上,取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其一,它必須接近東西交通的兩條海道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之一;其二,它必須是大明帆船能方便抵達的她方,因為大明帆船在群島內的貿易中發揮重大作用,荷蘭人東來不是建立新的貿易網絡,而是利用印度洋、南大明海已有的海上貿易網,而這個已有的海上貿易網已為大明商人、印度商人和東南亞商人經營了至少一千年了。

這項考慮使荷蘭人於四年在雅加達土酋居住區的廢墟附近建立了巴達維亞城,雅加達土酋及其屬民則被趕出雅加達而去了萬丹,科恩采取了盡可能吸引大量華人與荷蘭人移民巴城的政策,次年以後來自大明的大帆船開始運來移民勞工,巴城建設得以開始,而吸引荷蘭自由民的移民計劃終成泡影。

巴達維亞城市的主要建設工程,如運河的挖掘、城牆與房屋的建造,全部由著名的華人承包商楊昆和潘明岩等承包和實施,荷蘭當局規定華人每人每月須交納1.5裏爾的人頭稅方可免去為修築城牆運土的義務。

結果,他們為巴城防禦工事所支付的資金,是其他市民的五倍。在市政廳的建造中,他們支付的資金三倍於其他種族集團的總和,這說明在巴達維亞城市最初建設上,大明移民從資金到工程承包都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一開始荷蘭人計劃將這城市建設成為一個大型貿易城市,有巨大的碼頭和港口區,但隨著南洋軍勢力的迅速崛起,他們開始改變戰略,將這裏打造成為軍事中心,以支撐他們在東方的軍事力量,遂改造成為城堡。

該城為典型之近代歐洲棱堡,壕溝圍繞四周,斜坡土堤為台基。牆麵乃紅磚砌成,用糖水、糯米、蚵殼灰、砂搗和黏之。內城為方型,有上下兩層。長寬皆為五百一十五公尺,城壁高約十五公尺,厚一點二公尺,四角棱堡厚一點八公尺。

地下室為倉庫,為儲存彈藥、糧食及雜物之用,上層設有長官公署、教堂、了望台、士兵營房等設施。外城(四角附城)為長方型,長一百六十公尺寬,七十七公尺,較內城稍低,內有長官及職員宿舍、辦公室、會議廳、醫院、倉庫等公共建築。

在防衛上,外城有兩個棱堡,一個半月堡,西北角的稱為荷蘭地亞堡、西南角的稱為黑德爾蘭堡。內城有四個棱堡,三個半月堡。

四個棱堡名為菲力辛根堡(東北角)、安納麥頓堡(西北角)、密特堡(西南角)與甘博菲爾堡(東南角)。棱堡與半月堡各有三十門大大炮;共三百門大炮,可沿牆側麵與麵對開擴地發揚火力。

自從遠征軍慘敗,他們開始加大改造的力度,因為南洋軍的海上封鎖,商船不來,他們幹脆完全的軍事化改造,他們將在這裏抵抗南洋軍,堅持到本艦隊的到來。

現在他們加大了改造的力道,讓巴城的大炮增加至上六百門,所有荷蘭人征召入伍,接受軍事訓練,任何一個試圖正麵強攻該城的人都會被打得頭破額流,死傷慘重。

他們就是因為正麵強攻會死傷慘重,所以才會覺得這活兒不好幹,現在他們還是決定強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