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節(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那道遮羞牆就建在離縣城十公裏處,一個叫高嶺墩的村子。這是秦西嶽他們在嶺西要看的第一站,市縣鄉三級領導陪同,介紹新農村建設經驗的是縣上一位副縣長,他指著三百米的長牆說,這是我們用文化占領農村的一種新嚐試,由於嶺西經濟條件差,電視還不是太普及,農民的信息量很少,建這堵文化牆,一是改變村子的落後麵貌,讓村民們以此為鏡,改掉生活陋習,特別是隨處堆糞土、隨處倒垃圾等不文明現象。重要的,還在於利用這堵牆,開辦宣傳欄、黑板報,向廣大農民及時宣傳中央文件和精神,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湧現出的好人好事。秦西嶽發現,牆上確實辟有專欄,全文貼出了中央一號文件,還有省市的黨報以及建設新農村的相關活動通知。在代表們的一片叫好聲中,秦西嶽沿著文化牆看了一圈,發現這堵牆建得特別有意思,它順公路而建,巧妙地借助牆體,遮住了高嶺墩村破爛不堪的麵貌。三百米的文化長牆,用材是講究的,中間二百米還貼了瓷磚,牆頂用金黃色的琉璃瓦鋪成,看上去很有幾分氣派。而後麵,則倒滿了生活垃圾,豬糞狗屎成堆地堆著。離牆不遠處,就是村民們低矮的房屋。牆跟村民們的房屋比起來,真是新舊兩個世界。礙於是第一次看到這牆,秦西嶽沒說什麼,但心裏,卻在犯嘀咕,這就是新農村建設啊?

等一路看下去,秦西嶽才發現,所謂的新農村建設,一半落到了實處,一半,讓下麵應了景兒。特別是文化牆,近乎泛濫,幾乎隔一個縣,就能看到這種牆。叫法雖不同,有叫文化牆的,有叫世紀牆的,也有叫宣傳牆的,但目的,都是為了遮住村子的麵貌,讓路過的車輛一眼看到新牆。牆的建法也有所不同,有專門建一堵牆的,也有將農民的舊院牆扒了,用磚砌成新牆,但共同的特點是,這些牆都是建在公路沿線,建在明顯的地段。秦西嶽憤憤地稱它為“遮羞牆”。他在會上說:“如果我們的新農村建設照這個方向搞下去,就會變成一場遊戲,一場惡作劇。”大大李副主任批評也,說他講話不嚴肅。秦西嶽憤怒地站起身,衝李副主任火道:“花國家的錢,建幾堵遮羞牆,這叫嚴肅?”李副主任無奈地歎氣道:“老秦你這人思想太右,怎麼到哪兒也看不到成績,照你這說法,下麵的同誌都沒幹工作,都在玩遊戲?”

秦西嶽道:“如果說這也叫工作,寧可不幹!”

吵歸吵,代表們還得一路看下去,評議下去。等到了革命老區秦嶺市平西縣老溝鄉,秦西嶽的火就不可遏製了。

秦嶺是本省最東麵的一個市,位於著名的秦嶺山下,翻過秦嶺,就是革命聖地延安。這兒曾是星星之火點燃的地方,更是播撒過革命種子的地方,但因為山大溝深,這兒的經濟條件一直很差,老區的群眾至今還過著非常艱苦的日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秦嶺是重點,也是省上的示範區。但秦嶺的虛假之風,搞得比任何地方都嚴重。

秦西嶽他們剛進入老溝村,就看見一堵無比壯觀的牆,足有五公裏長。白色瓷磚貼麵,金黃琉璃瓦鋪頂,建得十分漂亮。牆上也沒學其他地方搞什麼專欄,而是用金黃的瓷磚貼出“社會主義新農村老溝溫棚蔬菜示範區”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響應中央、省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號召”等幾行大字,這字十分的耀眼,秦西嶽他們還在離牆幾公裏處,就能清晰地看到牆上的字了。

有代表說:“這才叫壯觀呀!”等到近處,就發現,這牆剛剛建成,牆麵還散發著濕撲撲的氣息。出乎秦西嶽意料,這牆雖是建在公路邊,卻離村莊有段距離。也就是說,他不是秦西嶽批判的那種“遮羞牆”。牆體後麵,是一個挨一個的塑料大棚。據平西縣縣長講,建設這堵牆的目的,就是激發老區人民科學種田的信心。以前老區隻種小麥和洋芋,產量很低,農民收入也很低,縣鄉經過廣泛調查,多方論證,於去年開春提出,要在老區引進大棚種植技術,徹底調整和改變老區農作物種植結構,充分利用光照時間長這一特點,將老溝村的作物種植比例進行了大幅調整。並從省農學院請來專家指導,縣鄉也設立了農技站,抽調土專家進村服務,給農民講授科學種田技術。經過一年的實驗,老溝這個終年吃不到新鮮蔬菜的地方,居然產出了自己的蔬菜。這是曆史性的一個跨越,也是新農村建設取得的一頂標誌性成果。縣鄉打算,以老溝村為示範點,將大棚種植在全鄉全縣推廣,要把革命老區建成秦嶺的蔬菜基地。

一番豪言壯語後,代表們走進大棚,實地查看。大棚裏確實種出了西紅柿、茄子、黃瓜等新鮮蔬菜,種植戶臉上也確實洋溢著甜蜜的笑。但秦西嶽就是感到哪兒不對勁,他的腦子裏死磕著一個問題:這麼豪華的牆,要花多少鈔票,這些鈔票要是用到實處,也能給農村辦不少事兒。

這天他開了小差,沒跟著代表團回鄉上,而是偷偷摸摸鑽進了離牆幾裏處的村子。結果,秦西嶽發現了一個驚天大謊:老溝村不但欺騙了縣上,也欺騙了這一車的代表,更欺騙了老實巴交的老區群眾!

溫棚是拆掉房子後搭起來的!

村民說,一開始,老溝村的遮羞牆跟其他地方的一樣,也是為了遮擋住破房子,隻是比別的地方稍長,有一半,是在村子之外,沿著莊稼地而建。後來鄉上讓村裏搭溫棚,搭了一半,看上去不怎麼雅觀,村民的房子破壞了景致。於是鄉上跟村上一合計,決計讓村民搬遷,騰出地方來搭溫棚,說隻有這樣,才能讓牆發揮出作用來,也能讓溫棚更顯壯觀。村民們當然不樂意,搬房子哪有那麼容易?鄉上開了幾次會,同意給每戶補償一千元搬遷費,村民還是不搬,鄉上便來了個硬性拆除,強行將十二戶人家的房子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