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14坐落在心的形局裏(1 / 3)

14坐落在心的形局裏

把宗族的理想構築在風水寶地上,為的是吸納天地之生氣。

祠堂作為祖先靈魂的居所,它是宗族心靈的外化,是全族人心目中的聖地。一個宗族全部的內心生活都會集中地反映在宗祠建築和裝潢中,不僅包括對祖先靈魂的敬畏之情,對生活理想的祈願之意,對人生境界的追求之誌,還包括人們在麵對各種自然之謎、人生之謎時的複雜、微妙心理。

一處理想的風水寶地,通常是大自然的造化,山形水勢成為人們擇址開基的首要條件。因此,不少古村都呈現出相似性的環境特點,如:背山麵水,形局完整,山明水秀,景觀可人,追求藏風聚氣,講究來龍去脈,等等。

共同的避凶趨吉心理,也決定了人們對宗祠風水的高度重視,這種重視往往甚於村落風水。村落風水所講究的卜基、形局、來脈以及補基等,在宗祠的選址和布局中理所當然地有著明顯反映。正如婺源選擇村址必依山傍水或麵水臨山,常見溪流要麼環繞村莊、要麼穿村而過一樣,此地的宗祠也多建在景色宜人的溪邊,溪流彎環而氣脈凝聚,山明水秀而地靈人傑。比如,群山相依、碧水相伴的豸峰村,其村址負陰抱陽,左輔右弼,有“回龍、文筆、筆架”之形。那些具有文化含義的山水景觀,與宗祠的環境聯係在一起,體現了宗族對文運亨達的期望。因此,在那叫做桃溪的溪邊,建有兩座祠堂;上曉起全村為古樟樹群所環抱,江氏宗祠敦彝堂麵臨溪河,與蔥鬱的前山相望;上坦村孫氏宗祠務本堂則位於村頭水口旁,祠堂背靠青山,前臨大河,坐落在青山綠水和古木掩映之中。

同樣靈山秀水的贛縣白鷺村,仗著其擁有的五龍山形,誇耀那裏風水極佳。村中的居祀型祠堂葆中堂,即太守敬公祠,還有個名字叫下亨頭棟。它位於恍若五虎下山的五條山腳中兩條主龍脈之間,叫下亨頭棟,含有萬事亨達之意。據說,它占據著全村風水最佳之地;該縣的小坋村,早先住有堯、劉、韓三姓,有民諺雲:“堯半村,劉一角,姓韓的沒一個。”當時,堯姓祠堂正對著狀如龍的山脈,劉姓人便認為堯姓是得了龍的保佑。也是不甘,劉姓靈機一動,在龍形山前建造了一座真君廟,並在“龍”鼻子和廟之間修了一條路,巧妙地將將“龍”引入了真君廟。這一招,果然靈驗,堯姓逐漸衰落下去,劉姓終於興旺起來。

靖安的青湖橋橫跨青湖河,貫穿城鄉,往昔是縣城連接水口及鄉村的“官道明路”,始建於南宋隆興年間。靖安舒姓四始組、歸隱官吏舒邦佐致仕歸鄉後,建雙峰堂、築望煙樓;其妻閔氏建南港大石橋;其第三子舒逸則捐資建造該橋。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南昌知府在靖安“進剿”農民起義軍時,該橋毀於戰禍。直至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60年)由始建者第十二世玄孫舒純德之妻張氏重修。傳說當時純德公已故,遺三妻、五子、二女,而其四子一女均未成年而夭,僅妾田氏所生第二子朝芳成人立業,舒逸公祖支幾近凋弊。為乞家族興隆、人丁興旺,舒純德之妻張氏在拜神求佛時得到遊方道士點化,遂捐資三百兩官銀,雇用技工重修青湖大石橋。青湖橋為九孔十墩,以石塊磨砂對縫砌成橋墩,以長條花崗岩條石平鋪石質官道,無論石塊的數量還是尺寸的組合,以及橋墩、橋柱、橋洞所關聯的數字,均含十、九、六、五等奇偶數,暗合天圓地方、十全久長、逢六則順、五子登科的寓意。傳說此橋重修後,其所遺一子朝芳公,真的是開枝發葉、家財逾萬。到了元末明初,舒逸公祖支成為當地第一旺族和靖安縣城第一大姓氏,至今當地仍有“舒家舒半邊”的說法。類似的說法遍布鄉野間,由此可見,人們對風水的堅執信奉和熱烈追求。人們把宗族的興旺和榮耀全都歸功於它了,而且,還要把未來的希望托付給它。

婺源虹關村是徽墨之鄉。人們認為此地興旺發達、久盛不衰,也在於那裏是一塊風水寶地,而且,虹關的來龍正氣結聚在“玉堂仙吏”大廳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上,所謂“仰虹瑞紫氣聚於闕裏”是也。就是說,虹關彙聚了天地之靈氣。

於南宋建炎年間建村的虹關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東邊有青龍蜿蜒環抱,護衛村宅;西邊有白虎臥俯柔順;南邊麵水是朱雀,朝山平坦,空前廣闊。浙源水由東向西繞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優化了人居環境,天人合一;村宅後邊北向是玄武,虹關稱後山為“來龍”,龍脈由五龍山逶迤而來,岡巒綿延幾十裏,經雙峰而又緩和有力,山脈到大龍腦殼又起伏,而後自然停頓下來,形成一種氣勢,這就是玄武垂頭。人稱,龍來十裏,氣高一丈;龍來百裏,氣高十丈。氣正,則脈從中落而穴正。為藏風聚氣、保護山水龍脈,虹關至今還保留幾處護脈禁碑。因此,從雙峰開始直至後山來龍,一大片鬱鬱蔥蔥的風水林,更顯來龍的雄偉秀麗。

同樣,虹關也極其重視的水口建設。虹關水來自浙源山,那座山是錢塘江和鄱陽湖水係的分水嶺。虹關的源頭和水口,有詩為證,稱“龍門關水口,馬石峙源頭”。浙源水川流不息,被虹關人視為財源不斷。源頭水由黃隱公上馬石流入,繞村而過。水口處建造龍門碣,以提高水位、蓄水為湖,曰龍門湖。龍門碣下端的溪河中,有一青石突出水麵,如鯉魚迎頭嬉水,村人稱之為“鯉魚跳龍門”。下遊一百米處,取自然水口,建造通津橋。還在徽饒古道村口處,建造水口永濟茶亭。茶亭兩邊門額分別書寫的“青靄叢木”和“白波浸天”,典出自唐詩“古木叢青靄,遙天浸白波”句。龍門湖畔,培植名木古樹,其中,遐邇聞名的“江南第一樟”亭亭如蓋。虹關還有兩處自然水口,一是洞橋鎖關、古木成蔭的察關水口,二是兩山相交、水流其間的竹堡水口。竹堡水口是個天然水口,被稱為虹關的大水口。該水口處山林鬱鬱蔥蔥,長虹鎖鑰,碧水如鏡。虹關水口之緊固,層次之多,景色之秀麗,令人流連忘返。

浙源水自東向西而流,徽饒古道穿村而過,並有東西方向的村巷與徽饒古道平行,形成一個“三”字;又有南北方向的村巷,形成一個“川”字,眾多小巷穿插其中。人們引浙源水,從村頭到村尾,修建了一條人工渠道曰“長生圳”。於是,虹關人家,窗外是山,檻外是水。

五十年代初,虹關尚有總祠詹氏宗祠,為三進五間,五鳳門樓,八字開大門,氣勢雄偉。並有各房分支祠堂五座,稱為公祠,如守儉公祠、守信公祠等。廟宇有汪帝廟、關帝廟、周王廟、社公廟、福田庵和濟公壇,以及為消防而設的永安會(水龍廟)和萬安水池。還有晏子石雕像和玉堂仙吏大廳屋等鄉土建築。

來龍正氣結聚的所在“玉堂仙吏”大廳屋,建於明朝中葉。由於明洪武年間,詹姓出了吏部尚書詹同和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詹徽,所以大廳屋建造仿造朝廷宮殿式,建有三步金階。此座大廳屋,分為院子、大門、大殿、廊廂等部分。頭門正中懸掛“七葉衍祥”匾額,大廳屋正堂懸掛“玉堂仙吏”匾額,正殿前梁懸掛“世天官”匾額。大廳屋是全村人的議事場所,每年正月初一,村人歡聚一堂,喝團拜酒,相互拜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九,大廳屋正殿宮燈高掛、龍旗招展,正廳兩邊豎有四塊高腳牌,廊廂陳列全副鑾駕。一年一度的廟會,則從汪帝廟迎來汪聖大帝,供村人進香朝拜。同時,全年重大議事和製訂鄉規民約的活動,均在這十八天內進行,俗稱“十八會”。廳屋大院有東南西北四個洞門,分別命名為“如意門”、“添燈門”、“萬宴門”、“篤慶門”,門額題有“浙水鍾靈”、“湖山毓秀”、“虹瑞紫氣”、“長發其祥”。據說,虹關龍燈曾飲譽上海,清末上海墨鋪以婺源詹姓居多,有一年由詹方寰、詹大有墨號店主牽頭,婺源墨工參加,按虹關龍燈模式,迎了一次龍燈,轟動上海灘,並獲上海知縣賜紅綢一匹。大廳屋的院子裏建有回音壁,其用意就是為了在舞龍燈時,讓那十番鑼鼓驚天動地,氣勢如虹。

該縣的廬坑村,原名廬源,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裏。廬坑開基祖黃隱公本名詹初,為詹氏第四十七代,南北朝時陳朝的東陽郡讚治大夫,陳朝滅亡不仕,因雅慕黃石公而號黃隱。黃隱公原來住歙縣篁墩,後遷婺源,遇異人曰:見鳳且止。黃隱公沿浙嶺走來,行至鳳凰嶺,恍然大悟,於是定居在廬源,耕讀傳家,盡享天倫,成為江南詹姓一世祖。

舊時,廬坑村口曾有儺神廟和忠勇亭。儺神廟裏藏有儺神鑾駕道具和祖宗畫像,而忠勇亭則紀念護村勇士而立。相傳,北宋時方臘起義軍來襲,廬源詹氏為保衛家園,犧牲不少壯士,被朝廷賜封為“忠勇世家”。那兩座建築如今已蕩然無存,然而,黃隱公墓卻依然端坐在廬源村中的桂花樹下,其穴形為寶劍出匣形。其後人有詞讚道——

婺北有廬源,大夫初到,課子耕讀少煩惱。豪情稍斂,又被兒孫發了。江南詹氏祖,人人曉。黃隱古跡,魂縈夢繞,龍鳳呈祥卜吉兆。桂花香遠,留下家風忠孝。看出匣寶劍,迎風嘯。

卜居於龍鳳呈祥之地,魂歸於寶劍出匣之穴。在廬坑,黃隱公的後人依偎著祖墓入夢,想必夜夜都有好夢吧?

祠堂是整個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它既是族人歸宗認祖、凝聚族人的紐帶,又是強化家族組織的象征和核心,甚至成為聯宗睦族的符號標誌。因此,在聚族而居的村落裏,總祠一般坐落在村落交通的總交彙處,派祠、房祠、支祠則依次分布在總祠周圍,族人又依次圍繞各自所屬的房支祠堂聚居,從而形成眾星拱月、圍祠而居的村落布局。

婺源遊山村的董氏宗祠,把有關董氏開基傳說的一汪山泉圈入了其中,因為那是董氏發脈的源泉所在;該縣長徑村每年正月初二舉行的“搜好”,要先表演幾個“舞鬼”節目,然後“扮王”,即讓八十大王和小鬼戴上麵具。扮王選擇的地方,是祖祠的舊址。此二例,足以證明人們對先祖聚居地的崇拜。我想,這不僅是敬祖祀宗的情感使然,同時也源於對那塊風水寶地的虔誠篤信。如此看來,眾星拱月般的民居建築,仿佛是在營造一種精神風水。

安福的柘溪村,三麵環山,兩溪彙聚,村口有古柏為屏,村中有綠樹成蔭,建築布局得當,井然有序。劉氏總祠聳立村中心,位於村內蛇形山腳下,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曆史。它與分祠相互貫通,分祠、房祠則均與本支係民居分布在總祠四方,義倉在其東側並排而立。總祠坐東朝西。分為三進,設有三個大門。祠外有外廊,左右有兩座坊門。外牆體規則地砌有銘文磚,梁架保持木槅扇素麵裝飾,梁枋結合部用蘆葦杆編織,油泥白灰粉飾,保留著明代的建造技藝和風格。總祠周邊的祠堂,依山傍水,靠房立巷,有些房祠與本支民居並排,同一道院門出入,體現出血緣的親疏關係。現存祠堂十三座,大小不一,規模不等,卻是清一色的青磚青瓦、高門重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