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雜交水稻(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早施分蘖肥早稻在插秧後5天,晚稻在插秧後3天,即可追施分蘖肥。分蘖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畝施尿素6-7.5公斤,隔7天左右,根據苗情,對生長差的田塊,再畝施尿素4公斤;對施有機肥少和缺鉀的田塊,應畝施鉀肥5-7.5公斤。

看苗施穗肥穗肥因施用時間不同,可分為促花肥和保花肥。凡是前期施肥適當、苗情較好的,一般應以保花增粒為重點,隻施保花肥,每畝施尿素2.5公斤左右。如果前期施肥不足,群體苗數偏少,個體長勢較差,促花肥與保花肥都要施,每次每畝施尿素5公斤。雜交水稻對鉀肥需求量大,應在曬田複水後結合追施氮肥,每畝追施鉀肥2.5公斤左右。

看苗施粒肥抽穗前苗sè過淡的田塊,每畝施尿素22.5公斤;齊穗後過早落黃的田塊,每畝施尿素2.5-3公斤;生長正常的田塊,每畝用5-7.5公斤尿素對水50公斤噴施。由於雜交水稻生長後期對磷、鉀的需求量較大,應在始穗前4-6天或齊穗後2-3天,每畝用磷酸二氫鉀150-200克對水50公斤,對生長差的田塊噴施。

【水稻超高產株型模式】

株高:100厘米

稈高:75厘米

分蘖力:中等

株型:適度緊湊

上三葉:長、直、窄、凹、厚

穗型:下垂

穗數:270萬\/公頃

單穗重:5克左右

收獲指數:0.55

rì產量:100公斤\/公頃

【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

水稻有秈稻和粳稻兩個亞種。理論上講,亞種間雜交稻可比品種間雜交稻增產30%以上。

目前,已經基本解決利用亞種間雜種優勢的主要難題,新育成的亞種間超級雜交稻穗大粒多、品質優良,在生產試驗、示範中比現有的品種間雜交稻增產20%以上。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製),二靠袁隆平(雜交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xìng饑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sè革命”。

袁隆平,1930年9月7rì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製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係、保持係、恢複係”三係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xìng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係”配套的關鍵。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麵積應用的水稻雄xìng不育係“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係“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麵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製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係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係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係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rì本“rì經亞洲大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rì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饑餓的啟迪】

1960年,我國發生了全國xìng的大饑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麵臨著饑餓的威脅。

有一次,他帶著40多名農校學生,到黔陽縣硤州公社秀建大隊參加生產勞動。一天,房東老向冒雨挑著一擔稻穀回來。他告訴袁隆平,這是他從另一個村子換來的稻種。

“為什麼要換稻種呢?”袁隆平問。

“那裏是高坡敞陽田,穀粒飽滿,產量高。施肥不如勤換種啊。”老向說,“去年我們用了從那裏換來的稻種,田裏的產量提高了,今年就沒有吃國家的返銷糧了。”

麵對饑荒,老鄉們不是坐等國家救濟,而是主動想辦法提高產量,袁隆平很受感動。

他從這件事上,得到很大啟發: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對於戰勝饑餓有重大意義。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課,還要在農業科研上做出些成績來,為老鄉們培育出高產量的好種子。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提高產量的原理】

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對配製雜交種子不利。要進行兩個不同稻種雜交,先要把一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一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才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可是,如果我們用人工方法在數以萬汁的水稻花朵上進行去雄授粉的話,工作量極大,實際並不可能解決生產的大量用種。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種水稻做母本,這種母本有特殊的個xìng,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藥幹癟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jīng結籽。

為了不使母本斷絕後代,要給它找兩個對象,這兩個對象的特點各不相同:第一個對象外表極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發達的柱頭,用它的花粉授給母本後,生產出來的是女兒。長得和母親一模一樣,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藥幹癟畸形、沒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個對象外表與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發達的柱頭,用它的花粉授給母本後,生產出來的是兒子,長得比父、母親都要健壯。這就是我們需要的雜交水稻,一個母本和它的兩個對象,人們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特點,分別起了三個名字:母本叫做不育係,兩個對象,一個叫做保持係,另一個叫做恢複係,簡稱為“三係”。有了“三係”配套,我們就知道在生產上是怎樣配製雜交水稻的了:生產上要種一塊繁殖田和一塊製種田,繁殖田種植不育係和保持係,當它們都開花的時候,保持係花粉借助風力傳送給不育係,不育係得到正常花粉結實,產生的後代仍然是不育係,達到繁殖不育係目的。我們可以將繁殖來的不育係種子,保留一部分來年繼續繁殖,另一部分則同恢複係製種,當製種田的不育係和恢複係都開花的時後,恢複係的花粉傳送給不育係,不育係產生的後代,就是提供大田種植的雜交稻種。由於保持係和恢複係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進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結出的種子仍然是保持係和恢複係的後代。

【同名刊物】

《雜交水稻》是迄今雜交水稻領域內唯一對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技術刊物,以“促進雜交水稻的開拓研究與開發研究,使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動雜交水稻科研和生產的不斷發展,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宗旨,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側重於提高”的辦刊方針。刊載內容涉及到雜交水稻研究與開發應用的全部環節,融學術xìng、技術xìng、普及xìng和信息xìng於一體,先後辟有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繁殖製種、栽培技術、基礎理論、新組合、譯文、簡報、簡訊、國外動態、米質、學術爭鳴、特別報道等欄目。國內已發行到全國有水稻種植的各省(市、區),國外已發行到美國、印度、越南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讀者對象為農業科技人員、農業院校師生、農業生產和管理人員和知識農民等。

20世紀7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界的一項重大發明—雜交水稻,掀開了水稻生產史上嶄新的一頁,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培育雜交水稻並大麵積應用於生產的國家。以袁隆平為首所取得的該項成果於1981年獲得了我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特等發明獎。截止1999年,我國已累計種植雜交水稻2億多公頃,增產稻穀3000多億公斤。雜交水稻的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糧食自給難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成果推介、信息交流和知識傳播等手段,《雜交水稻》雜誌在推動雜交水稻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雜交水稻正值高速發展時期。為了適應雜交水稻發展的形勢,進一步促進雜交水稻科研和生產的不斷發展,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1985年9月,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在長沙召開的“六五”科技攻關成果驗收會上,醞釀創辦《雜交水稻》雜誌。同年11月,經湖南省科委審批、湖南省出版局報刊發行處登記(登記證號136號),《雜交水稻》於1986年2月15rì出版第1期,標誌著其正式創刊。與此同時,《雜交水稻》編輯委員會也正式成立。

創刊時,《雜交水稻》由湖南省農科院主管、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辦,季刊,16開本,48頁,限國內、自辦發行。1988年,改為雙月刊,並獲國內標準刊號cn43-1137,並改為交郵局發行,郵發代號42-88。1989年,重新改為自辦發行;增加了英文目次,部分論文提供英文摘要。1993年,開始對國外公開發行,國外代號為bm4416;同年9月28rì,獲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5-3956);全部文章均有英文目次和標題,主要論文設有英文摘要和圖、表英文,並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逐步實行規範化、標準化編排。1996年,主辦單位更改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並對《雜交水稻》編輯委員會成員進行了適當調整。1997年,改為彩sè封頁。2001年,由48頁增至64頁。2003年改為國際大16開本(285mm*210mm),並從當年第2期起由64頁增至80頁。2005年改交郵局發行,郵發代號4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