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正文 第33章 老故事,新想法 (5)(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早在17世紀之初,西方傳教士們就發現了科舉製度的優越之處。經過他們的介紹,歐洲的知識界開始對中國“學而優則仕”的文官製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在中國,即便是農夫的兒子,都有希望當上總督甚至宰相。這並不是他們的誤解,我們的科舉製,的確可以讓草民變成宰相,錢穆總結說,科舉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選舉方式。

選舉最早出現在漢代。漢代有舉孝廉之說。本來所謂孝廉,一種是孝子,另一種是廉吏,後來規定每郡滿二十萬戶口的隻能舉一個,如是則孝廉不分,進城一個參政入仕的資格而已。後來又因請托舞弊,逼得朝廷在察舉孝廉後再加上一番考試,中國政權,也就因此開放給全國各地了。從此以後,無論選舉或考試,都是分區定額的。經濟文化落後的地區和經濟文化進步的地區,都一樣照人口比例來考選。因此中央政府裏,永遠有全國各地域的人參加。

一個由來自四麵八方的人組成的政府,可以說是代表著全國性的,全國人民都有邁進政府的希望。但是漢代的選舉製,還不是一個完善的選舉製度。

一是漢代察舉的權力在地方長官,不在地方民眾。長官營私舞弊,不顧地方民意,推選私人是有可能的。選舉了送到中央,如何分發,悉聽中央命令。二是古代社會,讀書機會就不易得。書本不像現在這樣普通,讀書求學,有絕大限製。當時雖非封建社會,爵位不世襲,而書本卻可世襲。世代經學,便可世代跑進政治圈子,無異封建傳襲的貴族。

但是到了唐代,一是做官之人都要參加考試,減少了權貴蔭庇的比例,二是印刷術的改進使書本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到宋代更是學術平民化、藝術平民化,人人都可以讀書。這便把漢代的兩個問題都解決了。這樣一來,可以說中國的科舉考試,就是從眾多的讀書人當中公平選擇優秀的人來做官了。

科舉製動唐代正式定型以來,一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成為中國政治社會一條主要骨幹。它的意義錢穆總結成三項:

一是用客觀標準,挑選人才,使之參預政治。因此製度,政府才能由全國各地所選拔出的賢才共同組織,這便是一種直接民權,一種由社會直接參加政府之權。

二是消融社會階級。因考試是一種公開競選,公平無偏濫。考試內容單純,可不受私家經濟限製。寒苦子弟,皆有應考可能。考試內容,全國統一,有助於全國各地文化融結。按年開科,不斷新陳代謝。此一千年來,中國社會上再無固定的特殊階級出現,科舉製度也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促進政治統一。自漢到清末,無論選舉考試,永遠采取分區定額製度,使全國各地優秀人才,永遠得平均參加政府。自宋代規定三年一貢以來,直到清末,每曆三年必有大批應舉人,從全國各地向中央集合。不僅政府與社會因此而聲氣相通,全國各區域,東北至西南,西北至東南,也有了一種相接觸相融洽的機會,不僅在政治上增添向心力,更在文化上增添調協力。而邊遠地區,更增添了觀摩、刺激向上的活力。

科舉製度在實施方麵,也有種種缺點、流弊,而曆年以來,也在不斷變通。八股可以說是科舉製當中變通之後的極端,不可取,但是也應該得到一個公允的評價。曆史上的任何製度,都有一套思想在支撐,有無數人的心血,科舉僅是其中之一。正確地對待科舉製度,便也是在正確地對待我們的曆史。

曆史注腳:

文人進官場

唐代詩人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試選合格的人,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隻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典型的狀元郎畢沅

“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誌;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狀元之一畢沅的母親寫給孩子的《訓子詩》。畢沅幼年喪父,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作詩54句270言,叮囑兒子要為官謹慎。張藻病故後,乾隆皇帝特賜禦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這個狀元郎很快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官至一品。畢沅的這條從文壇到政壇的路,正代表了古代文人的一條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