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30章 老故事,新想法 (2)(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曆史注腳:

並非自大

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說,中國兩千年來閉關自守,養成了文化上自傲自大、深閉固拒的習慣。這是不符合曆史的。從東漢初葉開始,下迄隋、唐,這六百多年裏,中國接觸吸收印度佛教文化。自隋、唐以下迄於宋、元,這六百年的時期,中國接觸吸收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從秦漢開始,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從未斷絕,佛教在中國已經本土化,伊斯蘭教在中國也可以自由傳布。漢、滿、蒙、回、藏,民國以來合稱五族,這些都是我們樂於文化交流的證明。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賢者的意見勝過多數人的意見

西方人說我們中國人沒有民主的觀念,做什麼事情都是領導說了算,不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從曆史來看,這種說法似乎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卻是沒有什麼民主選舉、多黨競選之類的傳統。

如果有一個事情爭論不休,西方人可能會說“讓我們投票吧”,但是拿到中國人手裏,我們可能會說“讓我們憑某某來說,看他覺得誰有道理。”而這個“某某”,一定是在大家眼中公認的德才兼備、讀書知禮、斷事公正的人,還常常是上了年紀的老者。像這樣的人便可以稱為“賢者”,賢者的意見,能讓人心服口服。

中國人的傳統,就是向賢人求意見,或者是請賢者來決斷。春秋時即有“賢均從眾”之說。哪一人賢,就采納哪一人的意見,假若雙方均賢,則再來取決於多數。墨家強調“尚賢”, 崇尚賢能,“能為上”,主張能者執政,公平競爭,能者上,庸者下,唯才是舉,以能力選人。而儒家雖然提倡中庸,也以“德為上”,推崇道德上的賢人,為賢是用,見賢思齊。這從我們的鄉飲酒禮的傳統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對賢者的格外尊重。

對評價人來說,“賢”屬質,“眾”屬量,中國的傳統就是重質不重量。因為我們認為,隻要其人是賢者,就能夠代表多數。或者就能做出對多數有好處的判斷。不賢而僅憑數量,是無足輕重的。

這一觀念在漢代的選舉製度上極明顯。當時國家的選舉權,並不托付給社會一般民眾,而直接由地方長官行使。既是一位賢長官,自能博采輿情,為國家選拔真才。這是選擇這種選人方法的理論依據。至於事實之不能全合於理論,則屬另一問題。又如唐製,中書舍人起草文件的時候,要分開來寫,其他七八個人都要寫,這稱作“五花判事”。然後再由位高權重的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在許多初稿中選定一稿,加以補充修潤,成為正式詔書,然後再呈送皇帝畫一敕字。

我們這種推崇賢者、重視賢者的傳統,源於在我們的觀念中,賢者的知識和經驗,能夠幫助大部分人做出正確的判斷。可以說無論是民主選舉,還是求賢,都是為了讓大部分人滿意,達到理想的結果。西方人認為多數人的意見是可以保證團體利益的,而我們認為,有德有才的人的意見更能保證團體的利益。這兩種觀點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都有自己的產生依據和曆史經驗。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古人的這一套做法。

其實在的我們傳統思想中,很多想法都和這種推崇賢者的觀點有關。比如,我們特別強調要聽長輩的話,要聽家長的話,這種思想就是一種從賢思想的延伸。因為長輩和家長有更多的經驗,他們幫我們做主,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有如,身為知識分子,或者身為家長,往往有一種幫國家考慮、幫子孫考慮的使命感。自認為是賢士君子的人,比常人更加關注國家、民生,這種使命感就是來源於我們對賢者有更多的期待。而家長往往總是以“為孩子好”為借口,剝奪孩子的決定權,因為我們相信長輩的判斷更加有價值。

從我們的曆史記載來說,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裏,都有對賢者事跡的大量記載。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中,更多的是那些讓人敬仰的賢士形象。縱然像叔齊伯夷這樣的“無為”之人,也被司馬遷放於《史記》列傳之首,因為他們的選擇代表了一種高貴的謙遜、忠誠,是常人不能達到的境界。

老子有“不尚賢”之說,這更從反麵證明我們的傳統社會中有著尚賢的傳統。在我們的社會中,多數人的聲音不如一個慢條斯理娓娓道來的聲音有分量。而現在如此嘈雜的社會,太需要那種淳樸卻又有真知灼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