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118章 調虎離山(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雖說南方缺馬,不適合養騎兵,可南方擅舟船,更擅山地攀越,南方的水兵、山地步兵都一等一,更別說還有不少山地精銳騎兵了。

福州杭州陸續又有東海水師的官兵艦船加入,一路抵達到東萊半島的登州蓬萊港時,人馬已經達到了八萬之眾。

其中南海東海北海三水師一萬人馬,沿途各地官兵約兩萬,然後其餘的便是一些地方的團練鄉勇、蠻夷俚僚土兵,以及不少誌願義勇了。

到了登州後,秦琅便也打算上岸回洛陽。

可船隻剛進港,牛進達便來迎接了。

“牛公怎麼在這?你不是應當去平壤了嗎,起碼也應當在卑沙啊?”秦琅有些意外。

他這一路雖然說挺快,但也耗時快一個月時間。

他原本預估著,這會東征應當已經打的火熱了。

老牛做為鎮東大都護府長史兼金州都督、刺史,又是欽點的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統領水師兵馬,怎麼反倒回登州來了?

“你們這麼大一支艦隊浩蕩北上,誰不知道?我在卑沙也被驚到了,好家夥,我現在手上總共集結了四萬人馬,你倒好,直接弄來了八萬,這個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你來當好了。”

秦琅擺手,“我可不想搶你的位置,隻是大家一腔熱血誌願從軍我也沒辦法嘛。”

“人我都交給你,船也交給你,我就先回洛陽去了。”

老牛拉住秦琅的手臂,“洛陽你先不急著回,太子現在不在洛陽。”

“不在洛陽?不是說太子在洛陽監國嗎?”

“原計劃是這樣的,但現在太子現在到定州了。”

秦琅有些疑惑,這一個月在海上航行,雖然中間也經常停泊港口,但這些消息真不知道,隻能問老牛。

老牛倒是如實道來,原計劃是太子回洛陽監國,皇帝呢禦駕北上親征。

當皇帝禦駕從齊州北上之時,那邊也派了營州都督張儉和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程名振做為前鋒,先領了四千邊軍,又集結了奚、契兩部的一萬胡騎向遼河進發。

“難不成程名振和張儉兵敗了?不會吧?”

程名振那也是老熟人了,武德九年秦琅奉命去幽州時,程名振是洺州都督,兩人一起配合平定了幽州王君廓、李瑗之亂,老程擅用兵,但卻是個書生出身。隋末大亂時,隨義軍起事,後投竇建德,當了個縣令。

他當縣令的時候,當時十分混亂的河北,居然沒有盜賊敢入境,保境安民很有名聲政績,後來他主動棄竇建德投唐朝,仍被授為縣令,回家鄉招兵買馬擴張地盤,後來在兩平劉黑闥之戰中,程名振也是立功不小,事後得封東平郡公,營州都督府長史,他還親手殺了劉黑闥,用其首級祭奠母親,報劉殺母殺妻之仇。

這些年,老程一直呆在河北,官聲政績不錯,是個文武全能的難得人才。

至於張儉,他是外戚,高祖李淵的從外孫,連城縣公張植之子,以門蔭起家,累遷右衛郎將,屢立戰功,外放朔州、勝州、代州、營州,鎮撫北方,封皖城郡公。

張儉雖說是外戚,但也是將門虎子,打仗還是很厲害的。

這兩人為前鋒,不太可能出什麼問題。

老牛娓娓道來,張儉加上程名振,都是久鎮北邊的大將,尤其是對遼西這塊非常熟悉,與奚契部落關係很好,對遼東高句麗人也很知根知底。

李世民還在半路上,便讓這兩位先打頭陣,其實隻是讓他們去試探下高句麗人。

兩人呢,接旨後也是行動迅速,用了半個月時間便在遼西的白狼城集結了唐、奚、契丹三家兩萬五千人,比原計劃的一萬三千人還多了近一半,多出來的兵都是奚契兩部的。

這兩部尤其是契丹近年沒少跟高句麗人摩擦,因為他們是鄰居,契丹首領這幾年跟大唐關係不錯,得了大唐冊封,又得了國姓,所以現在很賣力,要他們出五千兵,他們立即出了一萬兵。

奚部也一樣,雙倍出兵協助。

“程張二將領兵走的是無終道!”

從幽州到遼東,有四條道路,我們現在習慣的都是走遼西走廓,沿海岸而行,但是在隋唐時代,這條路其實一年有大半時間是被海水淹沒的,因此這條傍海道時有時無,最能通行。

當年隋征高句麗的時候走的是盧龍道,秦國大將燕開打東胡,曹操打烏桓,霍去病拿下匈奴左賢王庭,都是走的這條路,從河北盧龍出發,經灤河到承德,再走兩百裏山路到淩源,再順著大淩河到柳城。

這條路屬於自古以來的通遼東大道了,但也大部份在山區穿行,實際路程約一千五百進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