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四六六九章 佚名畫家的作品(1 / 2)

張元分析道:“我不是很同意宋徽宗的觀點,根據所繪時代特征和南唐畫家周文矩的丹青風格等特點,我有理由認為,該畫卷大約屬於五代時期風格作品;

我還特別對照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另一幅署名‘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圖》發現,宋徽宗所謂的《文苑圖》與此圖的後半段構圖一致,由於後者繪畫水準相對略差、人物神韻欠缺,故認定其乃他人仿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圖》摹本;

而原先所謂的《韓滉文苑圖》,正是周文矩的代表作《琉璃堂人物圖》畫卷真跡的後半段。

可惜該真跡的前半段現已散佚不存。”

“這個姓周的厲害嗎?”

展飛問道。

張元笑道:“這要看怎麼了,這位的仕女畫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唐代周昉的傳統。

論者謂其體近周昉,而纖麗過之,這是由於不同時代的審美風尚和不同地域的婦女體態所存在的差異所決定的。

他畫佛道、人物,力求不蹈襲曹仲達、吳道子等人的窠臼。

畫人物衣紋,效仿李後主的書法筆意,行筆瘦硬顫掣。

北宋《聖朝名畫評》指出:他‘用筆深遠,於繁富則尤工’。

明善於表現繁華富麗的生活場景,是周文矩人物畫的特長。

當然歸根結底,這個市場是看價格的,這位畫家雖然名氣不大,但因為存世作品不多,而且很是精湛,所以在市麵上,價格還是很高的。”

其實張元關心的倒不是這些,他依然在分析這幅畫的真正作者。

關於南唐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畫卷的所繪內容,前人曾有提及。

據元代《勤齋集》卷四“跋周文矩校書圖”記述:“圖凡八人,皆唐衣冠,三僮子前,三人與胡僧對坐,朱衣者持梵夾讀,僧屈指為數物狀;衣綠者指左,黃衣者拱手,皆有談,似是為文事者。中二人偕立,童子磨墨,一則憑曲鬆而言,若口授其意;一則據石,左執卷,右秉筆而掌其頤,若思概括其意而將為書者。後二人坐石上,共執卷,一讀而指其文,一仰而若有所思者。”

就是較為典型的一例。

史稱“詩家夫子”的盛唐大文豪王昌齡,以詠歎邊塞詩歌名世。

他在開元年間任江寧縣丞時,寓所毗鄰“十裏秦淮”河畔的桃葉渡一帶。

麵對“映門淮水綠”,王昌齡常與文士好友在秦淮河畔宴飲賦詩,並且吟有流芳千古的《留別岑參兄弟》等詩作,因此成就了一段名播古今的文壇佳話。

南唐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圖》畫卷,詳實生動地再現了王昌齡與一群文友,在唐代江寧縣衙署內的琉璃堂中,詩會唱和雅集的悠然情致。

但見該畫卷後半段中,右側繪有一文士右手握筆托頤、左手捧著書冊,伏在假石壘成的青石麵上仰望空,仿佛陷入深深的思緒之中,身旁一位青衣仆童正在俯身研磨墨汁;

另一文士袖手倚靠在鬆樹幹上,正作醞釀構思狀;

左邊還有兩位文人坐在石凳上,其中一人雙手展卷回首,似在推敲文句,另一位亦沉浸在凝神苦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