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參考文獻(3 / 3)

[221]Wilson, J.& Stapleton, K.2010.The big story about small stories:Narratives of crime and terrorism[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14(3): 287-312.

[222]Wodak, R.2001.What CDA is about: A summa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A].In R.Wodak & M.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

n: Sage: 1-31.

[223]Wodak, R.2006.Mediatioween discourse and society: assessing itive approaches in CDA[J].Discourse Studies 8(1): 179-190.

[224]Wodak, R.et al.2009.The Discursive stru of National Identity (2nd ed.)[M].Edinburgh: Edinburgh Uy Press.

[225]Wodak, R.& Ludwig, Ch.1999.Challenges in a ging World: Issue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Vienna: Passagenverlag.

[226]Wolf, H.G.& Polzenhagen, F.2003.ceptual metaphor as ideological stylistic means: An ex

emplary analysis[A].In R.Dirven, R.Frank & M.Putz (eds.),itive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Ideology, Metaphors and Meanings[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47-276.

[227]Wolfers, S., File, K.& Surr, S.2017.“Just because he''s black”:Identity stru and racial humour in a German U-19 football team[J].Journal matics 112(4): 83-96.

[228]Wolfram, B.& Hoffmann, C.2011.“Three men using our toilet all day without flushing — This may be one of the worst sentences I''ve ever re

ad”: Quoting in CMC[A].In J.Frenk & L.Steveker (eds.), Anglistentag Saarbr ü 2010 Proceedings[C].Tri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433-447.

[229]Wortham, S.2001.Narratives in A.A Strategy for Researd Analysi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30]Wortham, S.& Gadsden, V.2006.Urban fathers positioning themselves through narrative: An approach to narrative self-stru[A].In A.De Fina, D.Schiffrin & M.Bamberg (eds.), Discourse and identity[C].Cambridge: Cambridg

e Uy Press: 314-341.

[231]Yamashita, T.1998-1999.strastive analysis of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in Japanese and Amerieer reports[J].Intercultural unication Studies VIII-2: 177-191.

[232]Yuan, Z.M.2018.Expl ese college students'' stru of online identity on the Sina Microblog[J].Discourse, text & Media 26(6): 43-51.

[233]Yuki, M.2003.Intergroup parison versus intragroup relationships: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in north Ame

ri a Asian cultural texts[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6(2):166-183.

[234]Zimmerman, D.H.1998.Identity, text and iion[A].In taki & S.Widdibe (eds.), Identities in Talk[C].London: Sage Publications:87-106.

[235]巴赫金,1998,巴赫金全集(第1-6卷)[M],錢中文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36]蔡琰、臧國仁,2020,想象與創造性想象:新聞敘事思維再現的藍圖[J],《國際新聞界》(6):6-13。

[237]陳鶴三,2011,再論批評話語分析的認知層麵——進化心理學對批評話語分析的啟示[J],《外語研究》(4):23-29。

[238]陳建平,2017,中英美大學機構身份的話語建構策略比較[J],《現代外語》(1):24-36。

[239]陳蘭,2013,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和歸宿[M],北京:法律出版社。

[2

40]陳新仁,2004,論語用平衡[J],《外語學刊》(6):42-47。

[241]陳新仁,2009,新編語用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42]陳新仁,2013,語用身份:動態選擇與話語建構[J],《外語研究》(4):27-32。

[243]陳新仁,2014,語用學視角下的身份研究——關鍵問題與主要路徑[J],《現代外語》(5):702-710。

[244]陳新仁、李夢欣,2016,學術語境下的身份衝突及話語策略——基於學術會議主持人話語的分析[J],《外語研究》(2):16-22。

[245]陳新仁,2018,語用身份論——如何用身份話語做事[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46]陳治安、彭宣維,1994,人稱指示語研究[J],《外國語》(3):28-34。

[247]鄧紹根,2016,“黨媒姓黨”的理論根基、曆史淵源和現實邏輯[J],《新聞與傳播研究》(8):5-14。

[248]鄧誌勇,2011,修辭理論與修辭哲學:關於修辭學泰鬥肯尼斯·伯克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

[249]鄧誌勇,2015,當代美國修辭批評的理論與範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5

0]鄧誌勇,2016,新修辭學的體驗觀——兼論新修辭學與認知語言學的交集[J],《當代修辭學》(3):40-49。

[251]丁彩霞、黃岩,2014,基於未來歸屬的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困境及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1):108-109。

[252]董平榮,2012,多重身份關係在機構會話中的再現與重構[J],《外語教學》(1):51-55。

[253]董小玉、胡楊,2011,新生代農民工的大眾媒介形象建構[J],《新聞界》(2):8-10。

[254]杜駿飛,2004,中國網絡新聞事業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5]方曉恬、竇少舸,2018,新生代農民工在網絡遊戲中建構的身份認同——基於對13位《王者榮耀》新生代農民工玩家的訪談[J],《中國青年研究》(11):56-61。

[256]費爾迪南·德·索緒爾,高名凱譯,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

[257]費爾克拉夫,殷曉蓉譯,2003,話語與社會變遷[M],北京:華夏出版社。

[258]馮承才,2021,社會排斥和自我認同: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生存困局研究[J],《社會發展研究》(1):162-186。

[259

]符小麗,2016,話語—曆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宿州學院學報》(3):57-60。

[260]付義榮,2015,新生代農民工的語言使用與社會認同——兼與老一代農民工的比較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29-39。

[261]淦未宇,2018,身份認同、情感承諾與新生代農民工離職意願——基於組織支持視角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刊》(2):36-49。

[262]高小麗,2012,轉述言語與巴赫金的對話理論[J],《外語學刊》(5):37-40。

[263]高亞東、曹成剛、劉瑞、嶽彩鎮,2016,新生代農民工農民身份認同與自我和諧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1):36-39。

[264]穀小娟、李藝,2007,語言與身份構建:相關文獻回顧[J],《外語學刊》(6):101-108。

[265]郭曉科、李歡,2012,“走轉改”:新聞人民性的回歸和升華[J],《新聞研究導刊》(9):52-55。

[266]郭未、魯佳瑩,2020,流動中的小鎮青年:心懷遠方還是惦念故鄉——基於CMDS 2016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67-73。

[267]郭旭魁,20

16,新生代農民工在微信同鄉群中自我身份的建構[J],《當代青年研究》(2):24-29。

[268]杭慧,2014,自我認同視角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以非語言生為調查對象[J],《黑龍江史誌》(15):388-389。

[269]何荷、陳新仁,2015,網店店主關係身份建構的語用研究[J],《現代外語》(3):347-356。

[270]胡曉紅,2008,社會記憶中的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身份認同困境——以S村若幹新生代農民工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9):42-46。

[271]華萊士·馬丁,伍曉明譯,1990,當代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2]黃東英,2016,新聞學實用教程[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273]黃進,2010,價值衝突與精神皈依——社會轉型期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研究[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74]黃敏,2020,議題關聯與關係建構——《紐約時報》有關中國扶貧報道的媒體網絡議程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21-36。

[275]黃曉英、楊躍,2012,基於網絡語料庫WebCorp的話語曆史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5):31-35。

[2

76]紀衛寧,2013,維也納學派的批評話語分析思想論略[J],《當代外語研究》(3):14-17。

[277]蔣慶勝,2019,近十年語用身份研究:五種路徑與方法[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7-63。

[278]金夢玉,2001,網絡新聞實務[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79]金苗、熊永新,2003,美國25家日報要聞版伊拉克戰爭報道新聞構架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3):70-82。

[280]鞠玉梅,2003,肯尼斯·伯克新修辭學理論述評——戲劇五位一體理論[J],《外語學刊》(4):73-77。

[281]鞠玉梅,2004,語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辭學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

[282]鞠玉梅,2010,伯克的隱喻觀研究[J],《當代修辭學》(4):45-52。

[283]鞠玉梅,2011,社會認知修辭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84]鞠玉梅,2012,伯克修辭學的核心思想研究——兼與現代漢語修辭學思想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4):1-6。

[285]鞠玉梅,2017,肯尼斯·伯克修辭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286]鞠玉梅,2020,辭屏建構的中非往來:《經濟學人》中非關係報道話語分析[J],《當代修辭學》(1):50-61。

[287]蘭良平、韓剛,2013,教師身份構建——課堂提問遭遇沉默的會話分析[J],《外語界》(2):59-68。

[288]李彪,2020,亞文化與數字身份生產:快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土味文化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5-120。

[289]李彬,1993,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

[290]李成團、冉永平,2012,他人身份的隱含否定及其人際和諧的語用取向[J],《中國外語》(5):34-40。

[291]李國祥、羅萬純,2010,走近新生代農民工[J],《時事報告(大學生版)》(1):31-39。

[292]黎紅,2015,從被動到自覺:新生代農民工的語言環境與同化路徑研究——基於社會語言學視角的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6672。

[293]李會民,2012,《批評話語分析方法》(第2版)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1):108-112。

[294]李俊奎,2016,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與影響因素分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

[295]李科,2019,中國網絡媒體政策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

[296]李克、李淑康,2012,批評轉喻分析與辭屏研究[J],《外語教學》(4):27-31。

[297]裏蒙·凱南,姚錦清、黃虹偉、傅浩、於振邦譯,1989,敘事虛構作品[M],上海:三聯書店。

[298]梁海英,2014,醫患會話中醫生的多重身份建構[J],《外文研究》(3):24-31。

[299]梁海英,2020,敘事語篇中身份建構研究的多元功能視角[J],《外語教學》(1):17-21。

[300]林大津、謝朝群,2003,互動語言學的發展曆程及其前景[J],《現代外語》(4):410-418。

[301]林曉蘭、楊發萍,2017,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與結構張力——基於2013年七城調查的數據分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37-44。

[302]劉愛玉,2012,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工市民化問題[J],《中國行政管理》(1):112-118。

[303]劉傳江,2006,第二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C],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

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北京,第1017-1021頁。

[304]劉傳江、程建林,2009,雙重“戶籍牆”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J],《經濟學家》(10):66-72。

[305]劉傳江、程建林、董延芳,2009,中國第二代農民工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306]劉立剛、段豪傑,2013,共享傳播:社會化媒體的權力與權利重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3-75。

[307]劉立華,2015,語體變異研究的範式流轉[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5-99。

[308]劉林平、王茁,2013,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及其形成機製——80後農民工與80前農民工之比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36-150。

[309]劉文宇、李珂,2017,報刊和微博中老年人身份建構差異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6):71-80。

[310]劉曉麗、鄭晶,2013,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5-50。

[311]劉亞猛,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關於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12]劉亞猛,2008,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13]樓毅,2015,基於Fairclough三維框架對米歇爾·奧巴馬身份建構的研究——以米歇爾·奧巴馬2012年民主黨大會演講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1):50-53。

[314]盧衝、伍薆霖,2019,收入差距、社會支持與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J],《人口與發展》(4):65-77。

[315]盧海元,2004,走進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前言)[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316]陸佳怡、仇筠茜、高紅梅,2019,零度控製與鏡像場景:公民新聞的透明性敘事[J],《國際新聞界》(5):39-59。

[317]陸儉明,2008,漢語修辭研究深化的空間[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8-33。

[318]羅蘭·巴特,1989,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A],胡經之等,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二卷)[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74-306頁。

[319]羅豎元,2018,社會網絡、身份認同與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危機[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95-1

05。

[320]羅霞、王春光,2003,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動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1):109-113。

[321]馬景秀,2007,術語規範與新聞話語的修辭建構[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3):31-36。

[322]馬景秀,2009,從神話到動機——新聞話語的“戲劇五位一體”批評分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3):15-43。

[323]錢偉剛,2007,第四媒體的定義和特征[M],《新聞實踐》(7):45-46。

[324]錢毓芳,2010,語料庫與批判話語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3):198-202。

[325]邱海穎,2017,德國國家身份構建[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326]屈毅,2021,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創業選擇影響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3):89-93。

[327]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2010,關於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A],王振川主編,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年鑒[C],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第585頁。

[328]熱拉爾·熱奈特,王文融譯,1990,敘事話語與新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9

]任育新,2012,順應論視角下學術建議互動中的身份建構研究[D],南京大學。

[330]任育新,2016,學術會話中人稱代詞身份建構功能研究[J],《外語研究》(2):23-28。

[331]尚智慧,2011,新聞語篇的對話性及其對意識形態的構建[J],《外語與外語教學》(4):43-47。

[332]沈詩傑,2018,東北地區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影響因素探析——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為中心[J],《江海學刊》(2):229-237。

[333]盛光華、張天舒,2015,新生代農民工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識別與分析[J],《青年研究》(6):55-64。

[334]史蘇,2020,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價值依歸[J],《人民論壇》(14):82-83。

[335]時聞、劉潤澤、魏向清,2019,政治話語跨文化傳播中的“術語濾網”效應與術語翻譯策略反思[J],《中國外語》(1):79-88。

[336]宋辰婷、王小平,2014,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關係與自我認同[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5):47-52。

[337]宋華明、湯秋芳,2011,從對未來的歸屬透視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

[J],《農村經濟》(5):116-120。

[338]孫文中,2020,承繼式累積:新生代農民工的購房型社會融入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21-130。

[339]孫亞,2011,教育公平話語的積極隱喻分析——以《同在藍天下——怎麼看教育公平》為例[J],《華文教學與研究》(3):86-95。

[340]孫亞,2013,隱喻與話語[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341]孫詠梅,2013,研究生導師組集體身份的話語建構研究:以導師組“我們”的使用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6):11-14。

[342]譚學純,2015,中國修辭學:學科之問和學術之問[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4-47。

[343]譚學純,2016,問題驅動的廣義修辭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344]唐斌,2010,《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D],上海外國語大學。

[345]唐嵐,2009,新世紀初西方主流媒體對華報道的變化——批評話語分析視角[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6):108-112。

[346]唐青葉,2012

,弱勢群體身份表征的積極話語分析[J],《當代外語研究》(9):10-14。

[347]唐榮堂、童兵,2018,“傳播即權力”:網絡社會語境下的“傳播力”理論批判[J],《南京社會科學》(11):109-114。

[348]唐興軍,2014,信任缺失:新生代農民工身份建構與政治認同[J],《當代青年研究》(3):17-22。

[349]唐興軍、王可園,2014,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困境探析——基於信任的視角[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04-110。

[350]田笑、黃金聲,2015,建構觀下課堂會話身份研究——從Zimmerman會話身份理論到對外漢語示範課堂[J],《華文教學與研究》(4):66-76。

[351]王春光,2001,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係[J],《社會學研究》(3):63-76。

[352]王春雷,2015,國家中心主義視角下的農民工身份城市化[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03-110。

[353]汪徽、張輝,2014,批評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路徑——兼評van Dijk的《話語與語境》和《社會與話語》[J],《外語

研究》(3):13-19。

[354]王加林,2009,香港回歸前後香港政府施政報告對香港人身份的話語建構[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355]王銘玉,2004,語言符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56]王婉婉,2019,從“文化消費”到“身份建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策略[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7-70。

[357]王毅傑、趙曉敏,2020,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微觀因素及其變化——基於2010年和2017年的比較[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7-126。

[358]王治河,1999,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59]王誌偉,2012,從戲劇主義與術語視屏看博克的語言哲學思想[J],《外國語文》(4):58-62。

[360]吳東英、李朝淵、馮捷蘊,2016,新媒體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當代語言學》(4):514-531。

[361]吳玉彬,2013,消費視野下新生代農民工階級意識個體化研究[J],《青年研究》(2):31-39。

[362]吳予敏,2001,帝製中國的媒介權力[J],《讀書》(3)

:7480。

[363]習近平,2006,幹在實處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364]夏丹、廖美珍,2012,民事審判話語中人稱指示語的變異與身份建構[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119-124。

[365]項蘊華,2013,維也納學派語篇—曆史分析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方法[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104-108。

[366]項蘊華、張邁曾,2005,下崗女工身份構建的敘事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154-158。

[367]蕭淨宇,2001,巴赫金語言哲學中的對話主義[J],《現代哲學》(4):63-66。

[368]蕭淨宇,2007,超越語言學——巴赫金語言哲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69]謝金文,2019,新聞學通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370]辛斌,2003,語言 語篇 權力[J],《外語學刊》(4):1-6。

[371]辛斌,2006,福柯的權力論和批評性語篇分析[J],《外語學刊》(2):1-6。

[372]許傳新,2007,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及影響因素分析[J],《學術探索》(3)

:58-62。

[373]許佳佳,2019,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心理困境與突破路徑[J],《農業經濟》(4):58-60。

[374]許家金、李瀟辰,2014,基於BNC語料庫的男性女性家庭角色話語建構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10-17。

[375]徐金燕、蔣利平,2018,社會汙名和歧視經曆對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兼析幾類因素的中介作用[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6):52-61。

[376]徐延輝,2019,社會經濟保障與農民工的身份認同[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102-111。

[377]楊嫚,2011,消費與身份構建:一項關於武漢新生代農民工手機使用的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6):65-74。

[378]楊敏、符小麗,2018,基於語料庫的“曆史語篇分析”(DHA)的過程與價值——以美國主流媒體對希拉裏郵件門的話語建構為例[J],《外國語》(2):77-85。

[379]楊娜、吳鵬,2012,基於語料庫的媒介話語分析——以《紐約時報》對華婦女報道為例[J],《國際新聞界》(9):48-58。

[380]楊奇光、常江,2017,

搭建中國國際話語平台的民間力量及其實踐路徑[J],《對外傳播》(5):7-9。

[381]楊同衛、康興娜、陳曉陽,2011,論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困境及應對措施[J],《經濟縱橫》(8):79-81。

[382]楊政怡、楊進,2021,社會資本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研究——基於人情資源和信息資源的視角[J],《青年研究》(2):17-31。

[383]姚喜明、王惠敏,2009,論肯尼斯·伯克語言觀中的術語視界[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22-130。

[384]閆曉慶,2015,農民工還是新工人——新生代農民工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遷[J],《青年探索》(1):81-86。

[385]尹希文,2021,職業培訓對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影響的機製分析[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1-69。

[386]於國棟,2010,機構性談話的會話分析研究[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22-25。

[387]俞林、印建兵、孫明貴,2019,新生代農民工市民轉化能力結構模型構建與測度[J],《經濟體製改革》(1):88-94。

[388]俞吾金,2009,意識形態論(修訂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89]袁靖華,2015,邊緣身份融入:符號與傳播——基於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調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390]袁瀟,2018,“準現代性”:手機使用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認同[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3-129。

[391]袁影、蔣嚴,2009,論“修辭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兼評比徹爾等“修辭情境”觀[J],《修辭學習》(4):1-8。

[392]袁周敏,2011,順應論視角下醫藥谘詢顧問語用身份建構的實證研究[D],南京大學。

[393]袁周敏,2013,商務會話中谘詢顧問身份建構的動態性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6):89-96。

[394]袁周敏,2016,身份的界定、問題與建議[J],《外語教學》(4):20-23。

[395]袁周敏,2020,商務會話中專家身份建構的指稱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22-28。

[396]袁周敏、陳新仁,2013,語言順應論視角下的語用身份建構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4):518-530。

[397]袁周敏、張硯妮,2019,商務電話會話中專家身份建構的弱化策略

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6):19-29。

[398]嶽中誌、彭程、徐磊,2011,我國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6):96-100。

[399]章柏成,2014,遮蔽與突顯——高校英語教師學術身份的隱喻建構[J],《當代外語研究》(7):32-39。

[400]章柏成,2017,中國大學機構身份的話語建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23-129。

[401]張斌華,2016,珠三角新生代農民工語言使用、態度及認同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3):30-39。

[402]張春龍,2011,現代性與邊緣化:新生代農民工特點、問題及出路探討[J],《中州學刊》(2):98-102。

[403]張國良,2012,傳播學原理[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404]張輝、江龍,2008,試論認知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的融合[J],《外語學刊》(5):12-19。

[405]張輝、楊波,2008,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展及其應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7-14。

[406]張蕾,2017,新聞語篇隱喻的身份構建功能——以中美媒體

第一夫人表征對比研究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58-62。

[407]張淑華,2017,新生代農民工偏差行為的心理基礎——身份認同視角[J],《心理研究》(2):36-41。

[408]張淑華、範洋洋,2018,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對內隱群際攻擊性的影響:內隱集體自尊的調節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3):371377。

[409]張淑華、王海雯、劉芳,2017,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分化的認知基礎——社會比較策略視角[J],《心理與行為研究》(2):258-263。

[410]張瑋、謝朝群,2016,駕校衝突話語中的規約化不禮貌程式與身份建構[J],《中國外語》(6):45-52。

[411]張雨林,1984,縣屬鎮的農民工:吳江縣的調查[A],江蘇省小城鎮研究課題組,小城鎮大問題(第一集)[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286-296頁。

[412]趙建國、周德水,2018,養老保險、定居期望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J],《農業技術經濟》(10):36-47。

[413]趙林靜,2009,話語曆史分析:視角、方法與原則[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3):87-91。

[414

]趙淩,2013,媒介·話語·權力·身份:“農民工”話語考古與身份生產研究[D],浙江大學。

[415]趙毅衡,2011,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16]鄭立華,2010,試論交際身份的轉換[J],《外語學刊》(1):71-75。

[417]鍾蘭鳳,2010,話語與身份:賽博空間的教師形象[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18]周鑫宇,2016,定位理論視角下的外交演講與國家形象構建[J],《中國外語》(6):19-23。

[419]周瑩,2009,青年與老一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代際比較研究——基於w市調查案例的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3):54-58。

[420]朱力,2010,“農二代”的希望之路[J],《人民論壇》(4):44-45。

[421]曾慶香,2005,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422]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課題組(課題組成員:王俊秀、周迎楠、崔雨晴),流動的“新市民”,離融入城市還有多遠——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https://m.gmw./baijia/2020-10/09/34248931.h

tml,2020年10月9日。

[423]周紅英,2014,批評話語分析的認知語言學方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9-25。

[424]周賢潤,2018,從生產主體到消費主體:消費認同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建構——基於珠三角地區的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8):157-165。

[425]祝克懿,2009,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新聞敘事範式比較研究[J],《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95-101。

[426]祝克懿、盛若菁,2009,《話語修辭理論與實踐》:敘事範式的解讀[J],《修辭學習》(6):70-72。

[427]總政治部宣傳部編,2013,網絡新詞語選編(2012修訂本)[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428]鄒曉美、高泉,2010,農民工權利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429]鄒煜、張茹淇、程南昌、滕永林,2020,政務微博話語與服務型政府形象建構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