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6章 如何設置懸念?(1 / 1)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如何巧妙設置懸念**

懸念,在古典小說裏稱為“扣子”或“關子”,即設置疑團,不作解答,以喚起讀者“緊張期待的心情”,借以造成一種強烈的懸念,從而達到吸引讀者注意力的目的。設置懸念是使小說、戲曲、影視等作品曲折動人、扣人心弦的一種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技巧。設置懸念的形式多種多樣,這裏僅從小說創作的角度列舉幾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方法。

**一、倒敘法**

利用倒敘法設置懸念,就是把故事的結局先寫出來,給讀者以強烈鮮明的印象,讓人們帶著懸念去閱讀下文。這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會不斷地產生疑問,期待著作者解開這些疑團。如《棗核》一文開頭就寫一位友人托我帶幾顆生棗核,而且再三叮嚀,還問棗核的用途,而且又說不必告訴別人。這就設下了一個懸念:棗核有什麼用?這位友人為什麼要如此珍視它?讀者急於追根尋底,非讀下去不可。

**二、疑問法**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故意地設置一些疑問,以引起讀者的深思,是形成懸念的好方法。如《水滸傳》中,林衝風雪山神廟一節,作者先寫草料場起火,林衝要救火,卻來了一群人,讀者自然為林衝的安危擔心,而林衝也以為這些人必是陸謙一夥,讀者也以為然,但這些人卻自己相互廝殺起來,結果都不是陸謙,那麼,陸謙究竟在哪裏呢?這樣,既引出了故事的新情節,又使故事情節曲折起伏,引人入勝。

**三、誤會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如《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都未能與諸葛亮見麵,讀者也為之著急。諸葛亮究竟會不會出山相助?劉備的第三次上山能否見到諸葛亮?這些都成了讀者心中的懸念。當劉備第三次上山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為了不驚動他,拱手立於階下等候,直到諸葛亮醒來。這時,作者又設置了一個懸念:劉備會如何向諸葛亮表明自己的來意?諸葛亮會不會出山相助?劉備和諸葛亮又會有一段什麼樣的對話?讀者十分關注事情的發展和變化。待諸葛亮醒來,劉備把自己的來意和盤托出,諸葛亮的一席話又使劉備再次陷入失望之中。作者在此又設置了一個懸念:劉備會不會就此打退堂鼓?諸葛亮會不會改變自己的主意?當讀者急切地期待著結局時,作者卻安排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又一次見麵,從而不僅使劉備的“三顧茅廬”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也使諸葛亮出山的必然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巧合法**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生活中有許多巧合,正是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滿了情趣。寫小說、戲劇就要善於利用生活中的這些巧合,去構思故事,興起波瀾,取得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衝發配滄州,被派去看管草料場,而當時草料場正好被大火燒了。林衝在山神廟避風雪,卻聽到仇人陸謙等人商量殺害自己的陰謀,於是忍無可忍,殺死了仇人,投奔了梁山。這一連串的巧合,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五、省略法**

敘述故事時,故意地省略一些內容,讓讀者一時難以琢磨,造成懸念,然後再通過“解扣”使情節繼續發展。如《孔乙己》一文,開頭介紹孔乙己是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就設置了一個懸念:他既然是“站著喝酒”,說明他窮困潦倒,那他為什麼又“穿長衫”呢?長衫是富貴人家才穿的,孔乙己經濟條件那麼差,卻穿著長衫,這合理嗎?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疑問,急著要了解孔乙己“穿長衫”的原因。這樣,就引出了下文孔乙己“竊書”和“挨打”的情節,解開了讀者心中的疑團。

**六、欲揚先抑法**

欲揚先抑,就是作者要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