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414章 碳基芯片和光子計算機(求訂閱!)(1 / 3)

如果說其他機械設備還有可能被其他企業的產品取代的話,那麼有三樣產品是其他公司暫時無法取代的,至少短期內是不可能的。

那就是大型盾構機,這種機器主要用於隧道的穿鑿上麵,之前在國內的高速公路建設上麵以及香港的地鐵建設上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天樞機械公司的大型盾構機是他們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不僅技術水平高,而且效率也比國際同行要高得多,當然單價也是非常的高昂,利潤率也是非常的可觀。

在國內一台大型盾構機可以賣到2000萬元,在國外這種機器價格更高,達到了3000萬元,是名副其實的高科技集合體。

之前這種機器在國內就出售了100台,主要是用於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的隧道穿鑿使用,而在國外市場,出售了200台。

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帶來的營業額確實非常可觀的,達到了500億元,這僅僅隻是開始,隨著國內大基建的開啟,國內需要的大型盾構機大約在500台左右。

第二種產品就空中造樓機,這款產品已經在香港房屋公司新城建造過程中得到了實際檢驗,全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大幅度提高建樓的速度,同時也減少了高層建築的施工難度。

這次城市化建設的建築規模非常龐大,如果是使用傳統的方式來建設,不管是效率還是成本都會非常高,正是這種機器發揮優勢作用的時候。

所以在拿到相關建設合同之後,不管是內地的國企還是香港的建築企業,都紛紛向天樞機械公司求購這種機器,以達到按期完成合同目標任務。

其實空中造樓機隻是天樞機械公司為造樓準備的一種機器而已,其他的相關機器種類數量達到了幾百種,幾乎涵蓋了建築建造領域的方方麵麵。

這些機械當中很多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研發出來了,隻是那時候國內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和城市化建設,銷量有點差強人意。

不過趙一很早之前就已經想要參與到城市化建設當中來,所以一直要求天樞機械公司精益求精,不停的改良這方麵的設備,而不用在意當時的銷量如何。

這次城市化建設項目開啟,天樞機械公司公司擴產的主要項目就是這些領域,因為目前這些領域的市場規模是最大的,當然是優先來保證產量了。

第三種就是鋪軌機,這是一種用於高速軌道交通鋪設的機器,也就是鋪鐵軌的,雖然目前他們還沒有正式推向市場,但是根據他們的彙報,研發方麵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了。

由於趙一提供給中國軌道車輛集團的高鐵技術達到了500公裏每小時的速度,想要達到這種速度,除了要有強大的牽引動力和穩定技術,還必須對軌道有著更高的要求。

天樞機械公司公司研發高端鋪軌機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然的話,采用原來的鋪軌技術,不說效率問題,質量也很難達到要求。

其實這些都是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天樞機械公司公司為即將到來的大基建計劃到底準備的如何,也為他們即將到來的大發展打好了基礎。

根據天樞機械公司的彙報,他們已經為國內基礎建設準備了全套的工程機械設備,沒有任何一樣設備需要依賴進口,為我國即將到來的基建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礎實力。

除了天樞機械公司為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做好了準備之外,趙一旗下的其他企業也沒有閑著,特別是星空動力公司和精密儀器公司。

這兩家公司是為中國軌道車輛集團提供關鍵性的設備,一個是提供動力設備,另一個是提供各種精密儀器設備。

當然這當中也不能少了基石材料公司提供的各種高端材料,不過相比起他們兩者,基石材料公司占據的整車份額就要小很多。

主要是除了少部分關鍵高端材料之外,大部分常用材料基石材料公司授權給了國內各大鋼鐵企業來負責生產供應,基石材料公司隻是收取專利授權費用。

根據他們的彙報情況以及他給中國軌道車輛公司的整車技術資料來看,這兩家就占據了整車總價值的百分之50%。

剩下的50%的份額裏麵,又有20%的份額被北極星公司的電子設備給占據了,也就是說,留給其他企業的份額隻有30%左右。

如果沒有這幾家企業的參與,即使趙一給了中國軌道車輛公司整車技術,也很難將整車給造出來,別說達到500公裏每小時了,就是像前世那樣達到350公裏每小時都非常困難。

想要造出來一款跨時代的工業產品,都需要其他方麵達到一定的技術條件,不然想法再好也是枉然。

而趙一之所以提出來建造500公裏每小時的高速鐵路,就是因為憑借他旗下的企業技術實力,完全可以滿足條件。

當然即使無法滿足條件,按照趙一的個性,估計也會偷偷的向這些企業輸送技術,不然他可是不願意等到自然情況下達到滿足條件。

鐵道部這邊由於整套高鐵技術都在研發當中,所以在大基建規劃出來之後的這段時間裏麵,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現有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和提速。

而這些改造當中就需要使用到恒通通信公司的通信產品和新慧能源公司提供的電氣化設備以及精密儀器公司提供的其他精密設備了。

其實趙一覺得國內現有的低速鐵路未來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來運輸物資,而新建的高鐵主要是用來進行人員運輸。

因為我國的土地實在是太廣袤了,而沿海地區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夠很好的降低貨物流通成本,內地經濟發展速度肯定是要遠遠慢於沿海的。

雖然趙一和國家也在有意識的平衡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將更多適合內地發展的產業從沿海地區轉移到內地。

但是這種規劃想要持續的平穩運行下去,就必須要將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不然的話,即使國家和趙一這麼幹,其他企業也不會跟著這麼幹,因為這有違市場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