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23章:驚鼓(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大人,大人!”耳邊傳來焦灼的呼聲,沈鬆悚然一驚,抬起頭去看,卻是老管事沈通。

沈通是沈家老人了,也是他唯一一直帶在身邊的人,這次出缺武清便也跟了過來。

此刻老管事正滿麵擔憂的看著他,眼中全是關切的神色。

沈鬆心下溫暖,定了定神,緩緩站起來更衣,一邊問道:“外麵是什麼人膽大妄為,竟敢敲響鳴冤鼓?”

鳴冤鼓,又名半城鼓。一旦敲響,聲聞半城,故而得名。後世中的影視作品中,多能看到官府外擊鼓鳴冤,然後官員開始上堂問案的段子。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鳴冤鼓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說宋代開封府尹包拯所設。舊製,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後來各級地方衙門口,都設置有一喊冤鼓,供老百姓鳴冤報官之用;

第二種說法是來自“敢諫之鼓”。 《大戴禮.保傅》雲: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有虧膳之宰。太子有過,史必書之。史之義,不得不書過。不書過,則死。過書,而宰徹去膳。夫膳宰之義,不得不徹膳。不徹膳,則死。於是有進膳之旌,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鼓。

這個“敢諫之鼓”便是鳴冤鼓的前身,《帝王紀》記載,這“敢諫之鼓”乃是堯帝所立。

而第三種說法則是民間所傳,說的是大漢皇帝劉邦開國不久,皇帝侄兒調戲京城女子蘇小娥,結果被人當街刺死。

隨後殺人者被抓捕入獄治罪。蘇小娥為救恩公,又因隻是白身不能得見官吏,便想到一法。和同伴兩人,一人身係小鼓,一人手持小鑼,便就皇宮外敲鑼打鼓喊冤。終於得劉邦接見,救出了恩公。而劉邦得了這個提示,遂推出了鳴冤鼓。

而無論哪種說法,到了真正實施的時候,除了開始的時候還能執行,慢慢的隨著時間的變遷,都將化為一種形式。

鳴冤鼓亦然。

官場潛規則,若有冤屈事,又或告狀之人,可使人作訟文,而後呈遞官府。官府有專人接收這種訟紙,然後遞進衙裏。一般都是先交由官員的幕僚過目了解情況,然後再彙報上官。由上官決定,是否要公開審理。

而古時衙門審理案件,其實大多都不是在正堂,而是在偏廳處理。這種方式的好處,便是給予審理官員留下進退的餘地。

除非是官員覺得需要通過某一案件,宣揚某種立場或立威時,便是常說的那種升堂問案了。這種問案才會在正堂上,也就是那種會有兩邊衙役頓殺威棒,齊呼威武之聲的場景。

除此之外,再必須上正堂上問案的,便就是這鳴冤鼓了。因為這鳴冤鼓一響,幾乎全城盡知,便是想瞞都瞞不住。

如此一來,必然會給官員造成倉促,不及應對的尷尬。故而,各級官員對此可謂深惡痛絕。譬如許滸傳中,但凡敲響鳴冤鼓的,無論有理沒理,上堂必先挨上一通殺威棒,便是這個原因了。

所以,一般人都會遵守這個潛規則,沒人傻到還不等問案,就先把問案的官員得罪了。

這也是沈鬆之所以方才驚的坐倒,這會兒又問何人大膽的緣由。

“是……何家老家主何晉紳與他的兒子。”聽沈鬆問起,沈通不由苦笑笑,回聲稟道。

沈鬆的動作一頓,霍然轉過身來,目光炯炯的看向老管事:“誰?”

老管事又再重複一遍:“老爺,是何家家主何晉紳和他的兒子何言。”

沈鬆眸子一縮,隨即一抹喜色極快的閃過。沒想到何家父子竟如此沉不住氣,這都急的直接敲鳴冤鼓了。自己本來還算計著要拖他們三五天來著,現在看來是不用了。不但不用,還要盡快安排,免得真逼急了何家,反倒節外生枝了。

“這老家主真是,昨個兒才見還都好好的,怎的今個兒便有了冤屈事兒來了?可知究竟所為何事…….罷罷,你且先去使人照應著,好生安撫,莫失了禮數,便說老爺我隨後就到。”

他按捺著喜色,裝作詫異的淡淡說道。組織的事兒乃是他第一隱秘事兒,便如老管事這般親近人也不能使知之。

老管事應了,轉身下去。這邊沈鬆心情愉悅的換上官服官帽、全套頂戴,這才一步三搖的往正堂而來。

正堂上,兩邊廂早有衙役排好,各拄著一頭黑一頭紅的水火棍,麵容端肅,不言不語。

堂上正中文案旁,記事、書記、通譯等各就各位,仵作等其他相關人等則入偏廂等候。

何言攙著老父,便立於大堂正門前,身後團團圍著十幾個聞鼓聲而來的看熱鬧的百姓。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已是越聚越多,待到沈鬆走出來時,已然有了近百號人了,噪噪雜雜的,霎時喧囂。甚至還有那販賣小吃的小販穿梭人群中,兜售自己的貨品,怎一個熱鬧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