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412章:一觸即發(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火炮,蘇默在聽完魏五的描述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火炮。但是隨即便又否決了。

在他的記憶中,歐洲的火炮火槍技術雖然超越了華夏,但在這個時期卻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猶記得《勇敢的心》啊,《屋頂上的騎兵》啊這些電影中,歐洲諸國間的戰爭都是一排排的站著,然後互相抵近射擊,看上去又滑稽又笨拙的樣子,何來的什麼成排的炮火這樣密集的說法?

其實這是蘇默認識的一個誤區,也是他並沒真的了解過熱武器發展的曆史,尤其是在歐洲的發展。

真實的曆史上,歐洲的火器發展其實從十三世紀便已開始加速了。至十四世紀末期,幾乎所有歐洲諸國,都已開始將熱武器正式編入戰鬥序列了。

而火槍和火炮的發展,更是一個相互促進發展的循環。火槍的射程、射速以及威力,在仍停留在黑火藥時期的前提下,想要提升唯有從承載物上動腦筋。

加大火槍的口徑,加大火槍的體積,加多可同時射擊的單體數量。各種加之下,於是,先是一種介於火槍和火炮的火器出現了。然後,漸漸的,又再開始兩極分化,最終徹底變成另一種單體大威力武器:火炮。

而此時,便正是處在這種變化的時期。魏五口中的密集大口徑火槍,其實是一種超大口徑排槍。

將十到十二支超大口徑發射器同時固定在車體上,最大設計數量甚至能達到十六支。然後其上斜斜用一麵巨大的排盾做掩體,由馬匹牽引行進。

為此而配備的士兵,則是由一個射手,兩個推車手,一個盾牌手,再加上兩個長槍兵組成的戰鬥組。

這種配置模式,在十四世紀末期,直到十五世紀初、中期,曾一度成為標準配備,很是風靡了一時。這在很多後世遺留下的歐洲戰鬥畫卷中比比皆是。

之所以後世一些影視作品中,這種模式並不常見,原因其實不過一個投資成本的問題罷了。畢竟,商業影片還是要看盈利的,太大的投入並不符合投資者的利益。

而如果不是真正研究火器發展史的軍迷,就比如蘇默這樣的,當然也就想象不到了。

不過蘇默雖然想象不到這些,但他卻敏銳的察覺出此時引發的危險。

正所謂,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他雖然成功的利用了此時的俄羅斯南下,牽製了達延汗,從而迫使達延汗不得不將重心北顧,進而更加謀求與大明的結盟。但是,這也給予了那些,原本遊離於草原兩大勢力間一些左右搖擺的小勢力的發展機會。

相對於達延和亦思馬因,這些個小勢力根本不在乎誰最終能取得勝利。他們隻知道,當這兩股大勢力一旦崩潰後,遺留下的巨大空白,將是他們有望取而代之的不世之機!

那麼,代表著大明朝廷出使的欽差,最好還是不能達成使命為好。否則一旦這雙方真正結盟了,待到擊退北方的敵人後,最終的洗牌清除的,就還是他們這些中小部落了。

而草原上總是征伐不斷,千百年來,不知多少個部落都有著或長或短的輝煌時期。又有哪一個不是心茲念茲的想要恢複曾經的輝煌?比如曾經的突厥,曾經的鮮卑,曾經的室韋、東胡等等,等等。

所以,此時此刻,在這一變故下,當前大的敵人消弭了,代之而起的,必將是無數的中小敵人。蘇默知道,後麵的路程,怕是將要麵對無數的未知的敵人了。

“蒙馹,將咱們的目的地詳細告知五哥,並立即派出斥候,先一步通知那邊,做好戰鬥準備。”

蘇默微一沉吟,當機立斷下達了命令。後麵的追敵顯然不可能知道這邊會有強力的接應,更不會知道還有自己這麼一股戰力存在。那麼,這就給了自己這方聚而殲之這股追敵的契機。

而之所以下定決心要殲滅這股俄羅斯人,不單單隻是想要解救魏五,更多的是,蘇默此刻很是好奇此時的歐洲火器發展到了什麼程度。若是能借此一戰取得勝利,繳獲他們的火器,將對於他之後的計劃,有著巨大的意義。

那邊蒙馹稍稍一愣,便立即明了了蘇默的意圖。不得不說,雖然在領悟自家家主意圖上發生了偏差,但是單從軍事上,蒙馹毫不愧為昔日縱橫天下的蒙家軍。

軍令迅速的傳達了下去,整個隊伍轉頭向東,與魏五那支青巾賊的隊伍呈遙遙並行的態勢,迅速的往目標地點行進。而魏五的隊伍則稍稍落後些,幹脆以自身做餌,引誘著咬在身後的俄羅斯人往伏擊圈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