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45節(1 / 2)

當時的林小橋一心隻想著賺錢,都沒有注意到這一現象。

後來,林小橋暗自慶幸,老天爺真是幫了她,如果沒有那筆賣福果兒的錢,她們或許分家以後就要睡草棚了。

再說說那筆銀子,現在已經被她們花的七七八八,隻剩下一百多兩了,林小橋自然不能在家等著坐吃山空了。

於是她便開始研究起了自個兒的新吃食——饊子,打算用它再賺上些銀錢,多買些田地,也試試做上一回小地主婆的滋味。

說起這饊子,它也叫“細環餅”,“寒具”,具曆史記載,始於北朝,曆史非常悠久。原是安徽一帶兒的特色小吃,用來過節時分,祭祖和饋贈好友之用的。後來便被廣為流傳,各地都有,老少皆宜,成為一種大為流行的食品。

林小橋去了鎮上幾次都沒有見過,也向李氏,鄭寡婦等人打聽了一番,這饊子在這個不知名的朝代,應該還未曾出現過。

這饊子是用水和麵,搓成細條,牛結成環釧形狀,油炸而成的。它的口感很好,饊條纖細,酥脆可口,鹹淡適中。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寫詩讚美饊子的做法,寫道: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這首“寒具詩”把饊子的風味特色,形態特征描寫的淋漓盡致。詠的如此清妙深婉,足以可見它的曆史多麼久遠,其傳承的文化傳統又是多麼的深遠……

由於饊子似有一定的藥用效果,所以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饊子的做法: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索索扭撚成釧之形,油煎食之。

前世的林小橋便較為好這一口,幾乎看到就會買,也曾經自個兒在家裏試著炸過,感覺味兒還是不錯的,就是賣相上頭有些對不起觀眾。

所以,這回她就著重於嚐試著把那賣相做好看一些。

這饊子的做法說簡單也挺簡單的,說難可是它也是有些難度,如果能夠做到以下幾點,便可以說是成功了。

其一便是色澤,一定得炸成金黃色,這就需要火候的掌握了。

其二便是形狀,饊條必須得纖細整齊,無明顯搭頭和並條,一定得是細細的一條一條的。

其三便是饊條的條身,斷麵有孔,條身沒有麵快和雜質。

其四,也是最後一點,便是它的口感,必須要香味純正,酥脆爽口。

林小橋經曆了數次實驗,糟蹋了幾乎十來斤麵粉,挨了李氏多次數落之後,終於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饊子。

於是,她獻寶似的拿去給眾人一一嚐了,包括陳學文母子二人也送去了一些,大家吃完之後,均說口感酥脆很好,賣相也是十分不錯。

得到眾人的肯定之後,林小橋便跟李氏等人說了自個兒打算做著,去鎮上賣賣試試。

眾人都沒有提出啥子反對意見,李氏便要求跟著林小橋一起去賣,因為她不太放心她們兩個女孩子。

林小橋想想也是,她和林小溪畢竟隻是小丫頭,難免會受到排擠,如果李氏也在場的話,旁人多少會忌憚一些吧,便點頭欣然同意。

於是母女三人便一塊兒商議了價錢,準備在中秋節之後去西街集市上賣饊子!

不過在這之前,她準備多炸上一些饊子,送到雲來酒樓,讓那個“好吃鬼”少爺——秦業也嚐嚐自個兒的新吃食……

第二天,林小橋就帶著自個兒昨天炸好的饊子,去了雲來酒樓找秦業。

剛一進門,就有個熱情的夥計迎上來跟她打招呼,林小橋說明了來意,小夥計便引著她找了個偏僻的位子坐下,隨後去請秦業。

不曉得這是周掌櫃的吩咐,還是因為秦業的緣故,現在雲來酒樓的夥計們再不複從前的眼高於頂的模樣兒,看到林小橋更是熱情萬分,每回她來,這些夥計招待的都挺周到的。

林小橋坐下不到片刻,秦業便風風火火的走過來了,依然麵若冠玉,唇紅齒白,一身白衣長袍,嘴角蕩漾著的笑容,顯示他此刻心情極好,一派意氣風發的模樣。

一見到林小橋,便是雙眼明亮,笑容更甚,不待坐下,便嬉皮笑臉的主動打著招呼:“小橋妹妹,總算想起來找我了啊?是不是又帶了什麼好吃的了,速速交出來啊!”

林小橋看他那耍猴的樣,忍不住“噗嗤”笑出了聲,嗔道:“原來你是要我的好吃的啊,看你那猴急的樣,哪裏還像個大家少爺啊?沒有好吃的,就不許我過來找你玩了啊!不過啊,我這回還真的是給你送新鮮吃食來的,你幫我嚐嚐看啊,給我提點啥子意見,這吃食我打算拿到鎮上來賣的。”說著便拿出自個兒新做的饊子。

秦業一看到那饊子,稍微掃了掃,就確定自個兒以前沒有吃過,所以便迫不及待的拿了一根放到嘴裏嚐嚐,吃完了一根便又去拿了一根嚼著。

林小橋瞅著他的麵色,也瞧不出來他是喜歡吃,還是不喜歡吃。

隻得出聲問道:“秦業哥哥,這饊子味道如何啊?”

秦業看了她一眼,實誠的說道:“這叫饊子啊?名兒真挺奇怪的!口感還是不錯的,不過——。這個給那些閨閣小姐或是小孩子吃吃還不錯,像我這樣的男主顧,就不太適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