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4節(1 / 3)

人,則是身份的要求。

自從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除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士人成為了最高一級的平民。

後來平民逐漸分為四種,即士農工商。士,就是士民;農,就是農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農民務農,工民做工,商民經商,士民讀書。

士以讀書為業,以做官和傳承文化為目的。所以士農工商之中,士的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他們甚至無權做官。?

這樣一說誰都明白,但當時能夠達到這三個標準的人還真不多。別的不說,光是通曉經學就很難,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書讀,都讀得起。如果還要求什麼都不做,專門隻讀書,那就更難。因此,隻有那些有書讀,讀得起,讀得進,讀得好,而且並無其他職業的讀書人,才可能做官。

做官必須讀書,讀書為了做官,讀書與做官就變成了一件事,變成了職業。一個家族,如果以讀書做官為職業,就叫“士族”。如果世代讀書做官,就叫“世族”。但是,以讀書為業的,差不多也都世代為官。所以,“士族”即“世族”。

由此可見,所謂“士族”,就是由於世代讀書做官,而從平民階級中分化、產生出來的特殊階層。他們的特殊性表現在三個方麵,即壟斷仕途,控製輿論,變成豪強。士族為什麼能壟斷仕途呢?因為一個人既然是有條件讀書的,又做了官,他們的子孫後代自然也比別人更有條件讀書,更有條件做官。即便讀書人多起來了,祖輩、父輩做過官的人,同別的讀書人競爭,總要容易些。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做官的人,世世代代都做官,甚至都做高官,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這樣一來,做官的名額就有可能被若幹家族壟斷,或者壟斷某些官職。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一個人做了官,就有了推薦權,可以推薦別人做官。推薦什麼人呢?兩種人。一種是自己人,還有一種是社會地位較低的讀書人。這些人做官機會較少,一旦被推薦,一般都會感恩報恩,甚至與推薦人在政治上發生從屬關係,情感上發生父子關係,成為他們的“非血緣關係家族成員”。一個人,官越大,推薦權就越大;做官的時間越長,使用推薦權的機會也就越多;如果世代做大官,就會形成“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麵。這些“門生故吏”也可以推薦別人做官。但他們既然是某某家族的“門生故吏”,那麼,他們在行使推薦權的時候,當然要看這些家族的眼色,或者貢獻若幹名額作為報恩。因此,一個家族的“門生故吏”越多,他們掌握的推薦權也就越多。時間長了,也就壟斷了做官權。

第三,享有推薦權的人還可以互相推薦,也就是我推薦你的人,你推薦我的人。這種“投桃報李”的做法也是官場的“潛規則”,人人心知肚明,往往不用討價還價便能默契地進行。最後是推薦權和做官權都被大大小小的士族瓜分。

不僅如此,士族控製著整個漢朝的輿論,因為這群人原本就是由於讀書才做官,由於做官才成其為士族的,當然最有學問最有文化。因此,作為思想界、文化界、學術界的領袖,士族便不難團結一大批文化人,這就是名士和太學生。太學生就是太學裏的生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後備幹部”。名士就是社會上的知名人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社會賢達”。名士不一定出身士族,有的名士還兼有其他身份,比如竇武是外戚兼名士,劉表是宗室兼名士。但不論何種身份,都與士族關係密切,大體上是名士依傍士族,士族借重名士,太學生則成為他們的擁躉。

所謂的“名士”,就是現代的“意見領袖”或者“公眾人物”。這些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發表意見,褒貶人物,議論時政。這種意見,當時就叫做“清議”。清議的影響力很大,殺傷力也很強。一個人,如果被清議所褒揚,就身價百倍;如果為清議所不齒,就臭不可聞。清議的力量這樣大,發表清議的名士又和士族站在一邊,還有太學生作為呼應,士族當然就控製了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