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枝 9(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範仲淹版畫像

範仲淹版畫像

主詞條: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範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112],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113],銳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範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範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範仲淹為參知政事。[114-115]

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後,多次召見富弼、範仲淹等人,征詢天下大事。範仲淹雖感謝皇恩,卻認為事有先後,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116-117]範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幸”等十件事。[118]仁宗采納,詔書統一頒布,以示天下,隻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119]

慶曆四年(1044年),範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120],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121-122],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幸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範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123]六月,邊事再起,範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為陝西、河東宣撫使。[124]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反對聲愈加激烈,範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仁宗準奏,遂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冬十一月,範仲淹因病上表請求解除四路帥任、出任鄧州,以避邊塞嚴寒,仁宗升為給事中、知鄧州。[125]隨著範仲淹、富弼等大臣的離京,曆時僅一年有餘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126-127]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調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於五月二十日(6月19日[1])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歲。[135]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裏萬安山下[136],仁宗親書“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後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137]

範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時,征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裏,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禦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範公堤”,遺址迄今猶存。[29][138-141]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範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範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