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72節(1 / 3)

對勢力掐住了脖子,為了打破經濟封鎖,雲南的各個生產兵團和農場發揚自力更生人定勝天的信念,在北緯25度以南廣泛種植橡膠。

膠苗全部來自於遙遠的亞馬遜運河巴西流域,但種十顆也活不到一顆,那些膠苗是死了種,種了死,就這麼日複一日,不斷重複這種簡單枯燥的勞動,成活率不足百分之一,趕上熱帶暴雨或狂風襲擊則全部玩完。

司馬灰他們勞改農場的任務是在山裏開荒砍樹以及挖坑,所到之處皆是人跡罕至的地方,頭一次進山,就看到密林中有個大土堆,像是墳包子。有個人不明情況,一鏟子挖下去,地上頓時陷出一個大洞,裏麵密密麻麻的都是身長十厘米左右的野蜂,數量成千上萬,誰也想不到地下會有蜂巢,蜂體又如此巨大,拿鏟子挖地的那個人也是勞累過度,加上心裏發慌,竟然從洞口跌進了洞中。轉瞬間就讓受驚的大群蜂群咬死了,其餘那些人也被蜇得抱頭鼠竄,死傷了好幾十人。

後來據夏鐵東講,五十年代曾有兩位美國科學家深入非洲叢林,探險過程中發現了一種體型巨大的野蜂,超過普“殺人蜂”。其實這種蜂在雲南偏遠的邊疆也有,而且很早就有人發現了,不過在雲南稱其為“地蜂”,那個像墳塚一樣的土堆,就是地蜂挖洞時掏出來的碎土堆積而成。

司馬灰和羅大舌頭當時都被地蜂咬過,別看平時出生入死什麼都不在乎,想起此事卻不免膽寒,見有飛蟲撞到身上,都不下思索的跳將起來,把其餘三人也嚇的不輕,過了好半天才發現,這些發光的地蜂有頭沒嘴,隻會像幽幽的鬼火在黑暗中飄來飄去,似乎是某種從未見過的“洞穴大螢火蟲”。

司馬灰見勝香鄰等人神色詫異,就擺手示意無妨,又指了指那些“洞穴螢火蟲”,表示這是從未見過的昆蟲,他隨後在途中留意觀察,隻見沼澤植物中有很多黏性細網,洞頂的石幔也掛滿了發光的垂絲,上麵布滿了洞穴螢火蟲的幼蟲。

這類發光昆蟲的生命周期很短,幼蟲變作帶翅成蟲之後就沒有了嘴,再也無法進食,隻能在空中盤旋,最後力盡掉落在沼澤植叢中,軀殼失去生命仍可持續發光,但屍體很快就會成為幼蟲的食物,幼蟲進食之後隨即變作成蟲並產卵。

司馬灰頭一次看到如此奇異的昆蟲,相物古籍中也不曾有所記載,姑且將其稱為“洞穴螢火蟲”,之所以用“奇異”二字來形容,是它們的繁衍生死的過程實在是匪夷所思,殘酷而可悲,不過身為“洞穴螢火蟲”,由於生命極其短暫,大概與陰峪海史前深林裏的原始蜉蝣一樣,永遠也洞悉不了自己經曆的命運,唯有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才能看清。

眾人眼中有所見,心中有所感:“我們又何嚐不像這些地底洞穴螢火蟲,根本看不透自身的命運。”奈何蒙著麵無法交談,也不敢停留太久,隻好把這番念頭埋下匆匆前行。

這條地下山腹的隧道裏,拱形石門般的宏偉洞窟一處連著一處,每隔幾公裏便有一片或者深或淺的熒光沼澤,其間存在著充滿了瘴氣的植叢,也有淤積著硫磺泥漿的湖泊,猶如千奇百怪的巨大迷宮。一行人在惡劣的地下環境中徒步跋涉,摸索著走走停停,接連行進數日,從“柯洛瑪爾探險家熱氣球”上找到的幹糧也快吃完了,可是漫長的隧道依然無休無止地向前延伸,司馬灰雖然有些心理準備,但是隧道的深度還是遠遠超出了預期,希望變得如同大海尋針一樣渺茫。

司馬灰憑著積累下來的經驗,帶隊盡量避開有可能遇到的種種危險與障礙,一路穿過熒光沼澤,由於電石消耗殆盡,就在途中捉了幾隻洞穴螢火蟲,剝下發光器裝到空罐頭盒子裏,以備在接近封閉區域時探測空氣質量,為了將礦燈和火把留待關鍵時刻使用,被迫收集尚未徹底化成煤炭的黑燃木,作為照明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