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76章 烈士暮年(1 / 3)

劉銘傳,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於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

劉家世代務農,父劉惠,生6 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

兒時患過天花,鄉裏稱“劉六麻子”。

劉銘傳11 歲時,父親病故,隨後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後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

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地青年人相處甚好。

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團隊的糧食,被當地土豪侮辱。

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

“你們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鄉民,否則,我就要宰掉你!”

土豪見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狂笑道:“孺子還敢阻擋我嗎?”

劉銘傳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跑回鄉裏大呼:

“某土豪給我殺死了,你們要保衛家鄉,就跟我來吧!”當即有數百名鄉裏青年表示擁戴。

劉銘傳便領著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圩築寨,開始了團練生涯。

領銘字營

公元1862 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軍。

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

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製,親到校場檢閱,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

“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裏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張樹聲的“樹字營”等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

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先後占領杭頭和新場兩地,直迫南彙城下。

此時,南彙太平軍守將吳建瀛和劉玉林發生動搖,通過當地團練頭目前來“乞和”。

因吳建瀛還有所猶豫,劉銘傳一麵派部將前往劉玉林處聯絡勸降,一麵與潘鼎新率部進逼城下,劉玉林乘機挾持吳建瀛出城投降。

吳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劉銘傳以鄉情、高官厚祿相引誘,將吳部駐南彙太平軍1 萬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編為8 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於第二天乘勝攻占川沙。劉銘傳因此升遊擊並獲賞戴花翎。

連戰連捷

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奉命進兵蘇南。

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

登岸後,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被打潰。

後來,在由外國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

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

隨後,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占太倉、昆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

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天巷戰,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2 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

公元1862 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役,由於城內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部淮軍數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過4個多月激戰,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

淮軍入城後,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

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攻下常州、蘇州以後,淮軍實力大為擴展,劉銘傳部已獨立成軍。

轄有左、中、右3 軍,每軍6 營,共18 營,另有炮營1 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9000多人,洋槍4000多支,成為淮軍中的勁旅。

公元1863年(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由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後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複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

洪仁、洪天貴福輾轉至江西,先後被俘殉難。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

年僅28 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鎮壓撚軍

公元1864年(同治四年),曾國藩督師剿撚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

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精銳騎兵尾隨撚軍左奔右突,疲於奔命。銘軍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