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85章 這個人已經瘋了(1 / 2)

第85章 這個人已經瘋了

南國雪景,別有一番景致。

縣學所在的皇華山上,雖是雪落了一遍,但仍難掩滿山黃綠之色,有些孤幼的草木經今冬這大雪一壓,到了春暖花開之後,來年會更見蒼翠挺拔。

是夜,寒徹凍骨。

縣學的先師堂東首一間廡房,幾根椽燭如臂點在四周,將此堂照得通明。

堂上正有二十餘名經生正在堂上攻讀經義。

大家聚在一處讀書,自是章越的提議。

縣學是提倡進士經生各自在齋舍讀書,但章越總覺各自臥在齋舍並不好,故而總喜歡自己,一人一書一燈來到廡房處讀書。

郭林見了也與章越一並到此,二人如此久了,漸漸不少經生效仿。

漸漸與章越相善的經生們聚了一個圈子,大家都在一間廡房裏夜讀,如此人越來越多,現在已有了二十多人。

經生裏見了一幕,將此戲稱為‘越齋’。

章越進縣學後,私試了數次,一開始他並沒有全力施為,而是專攻之前不熟的《禮記》及春秋三傳,如今用了大半年將這四本書經義注釋都背下了。

換了旁人見有人能在半年內,讀下九經之中字數最多的《禮記》和春秋三傳,肯定是要驚訝得下巴脫臼的。

到了響夜鼓之時,眾人都是從廡房散去,各回齋舍就寢。

章越與郭林挾書離去,正好目睹雪夜景色,一旁是散去的諸生,耳邊是一長一短的鼓聲。

“又是不負一夜光陰,如今公試在即!師兄可有把握?”

郭林經過大半年的學習,與以往相比更顯穩重:“盡人事聽天命吧,這一次經生齋公試,治一經須通九以上,為合格,治二經須通八,為合格,治三經則通七,為合格,治五經則通六,為合格,不知師弟治幾經?”

章越道:“這一次公試聽聞會報至國子監是否?”

“確實如此。以往經士齋在公試裏出類拔萃者,可由州學推薦往南京國子監麵考,博學卓異者,可直薦汴京國子監麵考。”

章越道:“師兄,如何算是博學卓異呢?”

“這沒有說法,按照慣例必須由州學學正定奪,最後報給知州舉薦給國子監。這一州之數至多不過一人罷了,而南京國子監也不過二人。”

章越想起王安石變法裏的三舍法。

王安石的三舍法將太學設為外舍,內舍,上舍,其中外舍兩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太學內考試,學生從外舍升入內舍,再由內舍升入上舍。上舍經考試後則可做官。

這一變法,即便後來司馬光上台了,也沒有廢除,到了蔡京為相時,更是發揚光大,將這三舍法推行到天下州縣學校,稱為天下三舍法。

蔡京在州縣也設立三舍之法,縣學中上舍內舍學生優異者可薦入州學外舍,州學中上舍內舍中優異學生可薦入太學外舍。

而當初創立三舍法時,為了選變法理論支持,王安石特意說這是三代的‘鄉舉裏選’之法。

但無論是王安石有無變法。

宋朝要入太學有一個條件一直不變,那就是八品以下官人子弟可以免試進太學,而寒門平民子弟必須考試進。

那麼入國子監後,有什麼好處?

宋朝國子監可直接參加監試。

開封府,禮部每年取的進士大約在一百五十上下,國子監在七八十人上下,諸科的比例也相仿佛。

章越穿越前常記得高考不公平,比如說地域問題。

那麼在宋朝的進士裏,開封府籍和太學出身就占去近三分之二。

用句很令人崩潰的話來形容,你盡其一生追求的,也不過是他人生來就有的東西。

為何會有這樣不公平的事?

這就要說到宋朝一貫的國策‘強幹弱枝’。

強幹弱枝是宋朝吸取了安史之亂,唐末藩鎮割據後,從宋太祖起的既定國策。

好比‘以文禦武’,也隻是強幹弱枝的一部分。

就章越所見,為何浦城的章氏吳家兩族的宗家子弟為何都沒有留在老家,而是入了京師,甚至入了開封府籍。

章越當初憑著章氏子弟的身份,若求章家宗家出頭,就算再遠的親戚,趙押司也不會差點把他們逼上絕路。

因為章得象的子孫,吳育吳充的子孫,王安石的子孫,大多沒有返鄉而是留在了汴京,入了開封府籍,就是為了方便考科舉。

如此好處,自是顯而易見,地方勢族子弟為科舉紛紛遷入京師,如此朝廷派到地方的官員治理就容易多了。

這比秦始皇,漢武帝強遷地方豪族進京,手段可謂溫柔多了,也算是光明正大的陽謀。

而從範仲淹變法設州縣學校,王安石變法的三舍法,再到蔡京的天下三舍法,一脈相承下來的變法思想,都可以看到強幹弱枝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