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329章 封還(1 / 2)

第329章 封還

宋朝官職的特點就是官職,差遣分離。

這個製度聽起來非常麻煩,但在實際的應用上卻有方便之處。

譬如有的官員出任禦史,禦史台的官員都是好幾年都不得升遷的,一幹十幾年的都有。或者有的官員在邊遠地方任官,一任個好幾年,不升遷就調動不了,心底急的沒辦法。

官職,差遣分離就解決這一問題。

官職就是相當於品秩,好比一品二品五品九品官這樣。

京朝官一共有四十二階。

朝廷就按三年的年資晉升寄俸官,一般而言,隻要是京官,不犯錯誤隨便混日子三十年,也可以升個十階。

三十二階正好是駕部或考功,庫部員外郎。

沒有出身(非進士)的京官,到了三十二階也就到頭了,再往上就升不上去了。故而汴京城裏稱蔭官子弟一聲員外,就是高呼。

所謂高呼就是叫高不叫低,好比碰上個蔭官子弟,拿不準對方官多大,別看他年輕,可能人家三歲就開始當官了。往低了叫是不尊重人家,往叫高了就絕對不會叫錯。

後來有樣學樣,有錢富商捐了個官,就可以稱員外了。再後麵隻要是有錢人,也可稱一聲員外了。

而且有時候不用等三年升一階,任官遇到大禮泛階(新皇登基)寄祿官官升一階。

唐朝時大禮泛階隻升散官階,勳官階,但宋朝可升的卻是實打實的職務和待遇。所以宋朝皇帝殯天的時候,咱大宋朝的官員們心情都是很複雜的。

這按年資敘官,看似沒有道理,其實很有道理,北魏時用停年格選官,對於穩定官員隊伍有重要幫助。

但在宋朝官職無差遣是常態。雜出身的官員幹三年休五年都是常有的事。

唯有進士這樣有出身的官員,遇缺即補。

章越之前是大理寺評事,這是寄俸官,京官四十階決定你的待遇,寄祿官磨堪遷轉歸審官院所管。

而差遣則是楚州簽署判官廳公事,這差遣除授,並不全歸吏部,分別是親除,堂除,吏部注授。

親除是皇帝特旨,比如宰相,三品以上,皇帝必須親自過問。還有台諫官,也必須皇帝親簡,作為製衡二府的力量。所謂‘台官必由中旨,乃祖宗之法’。

堂(政事堂)除,乃中書宰相親自堂除授官,比如宋朝一半的知州就經宰相堂除授官。

至於要害地方的通判,判官,推官也有不少經堂除。

至於特旨不涉,堂除不問皆歸吏部注授。

如新及第進士初次為官,就是歸吏部注授(部注)。當初章越是狀元出身,得授楚州簽署判官廳公事也要去流內銓,南曹看一遭吏部官吏們的臉色。

故而王介問楊畋問道:“敢問這一次是堂闕,部闕時?”

章越他們四人耳朵都豎了起來。堂除,部注天差地別啊。

楊畋笑道:“自是堂闕。”

章越心底大喜,而蘇軾對蘇轍道:“韓相公真可謂真相公!”

堂除雖說打著‘為官擇人’的名義,但實際上是‘為人選官’,比如立有功勳,常經堂除給與破格待遇。

所為特旨不涉,堂除不問皆歸吏部注授,話是這麼說,但還是堂除有個界限。選人都歸吏部,京朝官部分歸吏部,部分歸政事堂。這劃分的範圍與宰相是否強勢,國家是否動蕩有關係,總而言之這裏的水很深。

蔡京當國時就喜歡大小官職都安插親信,或者在家賣官鬻爵什麼,侵吞了吏部之權。

而製科所授差遣,有時歸政事堂堂除,有時歸吏部注授,沒有定數。這樣模棱兩可的地方,就容易起爭議,如今韓琦要堂除,一定會引起吏部台諫不滿,認為宰相侵權。

故而蘇軾說韓琦是真相公的意思,也在這裏。不怕吏部,台諫說三道四,製科入等皆歸堂除。

政事堂置有堂除簿,登記已堂除官員的出身、年齡、曆任、資序、有無過犯、是否宰執有服親屬等項。

由吏部注授的官員改為堂除,被稱為堂選,經過堂選的官員,可以直接堂占,也就是說政事堂以後有什麼‘善闕’可以為你預先鎖定。

換句話說,從此你的人事關係不歸吏部審官院管理,而被調歸政事堂管理,由宰相親自過問。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這一次製科所出,是何等牛逼存在了。

經過堂除者,被稱為‘擢用’。

同等官職,堂除的官員就是比部注的官員規格高,日後的前程也因此不同。想到這裏,章越對韓琦方才在自己麵前耍威風的不滿就淡了幾分。

韓琦如今還不是昭文相,就先令舍人院不許修改詔書文字,又堂除製科官員,這攬權之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