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47章 比喻(1 / 2)

第547章 比喻

“陳襄。”

聽到這個名字,官家便知曉了,似種諤惹惱了夏人被貶官,陳襄因爭禮被契丹一封國書便不得不出外。

這實在是太憋屈了。

官家當初也想反對這件事啊,但沒辦法啊,大臣們的意見太統一了。

自己身為皇帝也無法反對。

眼前章越重新提及,不由勾起官家心事。

但見章越‘垂淚’對官家道:“恕臣冒昧,本不該因這些小事打擾陛下,但陳襄是臣的老師,悉心教臣讀書,告訴做人做事的道理。”

“當初沒有陳襄便沒有臣的今日。臣今日稟告此情確實是出自私心……”

官家想到章越當初為歐陽修求情也是這般。有時候官員上疏與皇帝說自己沒有私心,純粹是為了天下,為了陛下。官家還要在那疑心半天,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利害關係。

反而章越說自己是一片私心,他倒是理解,有時候身為官家,他更喜歡臣子因為私事來求他,而不是公事。

天地君親師嘛?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官家倒是非常理解。當初陳襄從契丹出使回朝,章越不惜曠工也要給老師接風,官家就知道這個老師在章越心目中的分量。

但見章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道:“陛下,但臣想到老師為國爭禮,卻落了個被貶明州以至於如今氣結抑鬱,臣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麼讀了一輩子聖賢書,難道就是讓我們忍氣吞聲嗎?”

“老師到底哪裏作得不對,難道忠君為國,維護我大宋的體麵便是錯了嗎?”

官家心底早有不滿,聽章越這麼一說更是氣,他向王安石問道:“先是種諤被貶,然後是陳襄出外,朝中這股風氣,朕實在是難以明白。王卿,此事你怎麼看?”

王安石與陳襄交往不多,但王回曾拜在陳襄門下,對他的品行也是略有所知,知道對方是一個正人君子。

不過這些都不是他考量的。

他既向官家獻策以變法富國強兵,然後再鞭撻四夷,那麼他思考的所有點都是基於如此的。

如此在王安石的觀點裏,宋朝對西夏,遼國肯定是保持一個強勢的態度,否則變法僅僅是為了富國嗎?

對於王韶,種諤開邊王安石當然支持,對於敢於和遼國爭禮的陳襄當然也是認同。

王安石道:“陛下,種諤因擅自奪取綏州城而被貶官,他身為武人,祖宗有抑武的製度,如此處罰也是難違眾意,但陳襄是文臣,禮者又係國之體麵。”

“我方使者千裏迢迢至契丹敬賀遼主生辰,但遼國使者自己坐大席,而設小席給本朝使者,就算契丹不知什麼是禮儀,但是也沒有這般待客的道理,如今朝堂上下因遼國一封國書都畏懼,以後本朝使者再出使遼國又有什麼地位可言。”

官家點點頭道:“朕已是明白了,章卿你放心,此事朕一定會給你的老師一個公道!”

章越忙道:“臣謝過陛下。”

官家道:“朕記得伱的老師是儒學名臣,有濱海四先生之稱對嗎?”

章越點點頭道:“回稟陛下,是這般,老師崇學,蒞官所至都留心教化,必在每處都務興學校。”

官家不由欣然,興學校正是他與王安石最近達成的共識,比如國子監就剛剛擴招了九百人,對於陳襄更添幾分賞識之意。

這樣的官員是可以用的,但安排他何職呢?

不過官家沒有當場給予章越進一步的答複。

不久王安石與章越便退出了邇英殿。

但見一身紫袍的王安石居前步伐匆匆,一般來說,同事若下了班,同路走的時候都會聊幾句天。

但王安石沒有絲毫交談的意思,章越也沒湊近前去。

不過這一次王安石卻停下了腳步,轉過身對章越道:“度之,你是不是對老夫有什麼不滿啊?”

啥?這你都看出來了?

章越連忙解釋道:“回稟內翰,此乃子虛烏有的事,若是章某哪裏作得不對,章某願在內翰麵前自證清白。”

王安石對章越道:“那麼方才老夫與官家言語時,你為何打斷?你不知老夫在說什麼?”

章越恍然道:“原來是此事,下官也是一時不察,為了救下老師故而心急如焚。話說回來,今日要不是內翰在旁言語,官家也不會答允,下官在此為老師謝過內翰了。”

王安石道:“哦?真是一時失察?”

章越連忙無比誠懇地點頭道:“千真萬確,千真萬確!下官對王內翰一貫如這黃河之水那是滔滔不絕啊。”

這是什麼爛比喻。

王安石一曬,然後道:“當初離京前,一次宴上,老夫曾與度之言,子貢問政之事,言道足食,足兵,足信之事。豈好數月前官家亦拿此話問我,此事度之知曉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