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64章 熙寧二年(1 / 2)

第564章 熙寧二年

熙寧二年。

去年是一個多事之年,先是京師,河朔地震,之後便是冬季缺雪。

官家親自往郊廟祈雪之後,才在臨近過年時下了一場雪。

司馬光坐著車駕從崇文館返回了宅中。

他這才剛剛返京不久,之前被官家委派去治河。

去年黃河在河北決口漫溢。

都水監與河北轉運司關於治河打起了嘴炮,雙方各執一詞,後來都水監內部建議也不統一,官家讓司馬光去視察黃河處理此事。

司馬光與官家辭行時,知道官家已決心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章越為待製時,明白官家變法的決心已定。

司馬光看遍史書,早就預見以後等著他的是什麼。

他的政治主張與官家不合,日後在政治上肯定是失意的,與其在朝受氣,倒不如歸去。於是司馬光在去治河前主動向官家提出離京到老家山西作官。

官家沒有答允。

此番回京司馬光再度向官家提出請郡。

官家仍沒有答允,官家說呂公著出使遼國時,司馬光剛罷禦史中丞之職,遼國上下都非常不解,認為司馬光這樣仁德有才望的大臣為何不擔任禦史中丞。

官家對司馬光挽留道,卿名聞國外,奈何出外?

司馬光也不同意,堅持請郡。

如今司馬光回宅時,聽下人稟告得知天章閣待製章越等候求見。

司馬光走到門邊,見章越脫了靴子一麵擦拭一麵與家中老仆聊天,原來方才章越來司馬光家的路上,馬蹄陷入雪坑裏,靴子沾了雪泥。

“章待製!”

章越見了司馬光連忙起身行禮。

雖說二人如今算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但章越私下裏對司馬光的人品和學識仍相當敬佩。

司馬光也明白他對章越本也十分欣賞,不過他知道章越升任待製之日,穿著窄袖長靴入見官家,希望官家效仿趙武靈王,先從移風易俗開始變革國事。

二人算是徹底的分道揚鑣了。

司馬光歎道:“待製許久沒來老夫宅邸了,此番是私事還是公事?”

章越聽了司馬光這麼說有些慚愧言道:“是奉了官家旨意來的。”

司馬光看了章越一眼點點頭道:“果真公事,否則章待製也不會登門了。”

司馬光,章越都有些惋惜,對方都是自己欣賞的人,但最後卻越行越遠了。

二人坐下,老仆給二人上了茶具。

司馬光親自將茶湯端給了章越,言道:“當初我要章待製隨我修資治通鑒,你不答允,如今任了待製,就回不了頭了。”

章越捧起茶湯道:“修史修書之事名垂千古,是章某人一生的抱負,隻可惜如今不是時候。”

司馬光失笑道:“度之現在不修,怕是日後更沒機會了。”

章越正色道:“章某並非說笑,他日章某身退之時,願奉內製左右磨墨鋪紙,還請到時候不要嫌棄章某手慢腳笨。”

司馬光聽章越說得鄭重點了點頭。

章越這時道:“陛下讓我來挽留內製。”

章越的話早在司馬光的意料之中,司馬光道:“度之,老夫此去河北視察河工道上有感而發作了一首詩,極目王畿四坦然,方輿如地蓋如天。始知恃險不如德,去勻勝殘已百年。”

章越揣摩詩中的意思,在德不在險是吳起說的。

但在宋朝時,宋太祖趙匡胤覺得汴梁四通八達無險可守,打算遷都洛陽。

當時後來的太宗皇帝趙光義反對用了一句‘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因這句話放棄了遷都。

司馬光這首詩說得就是這件事,在王畿汴京往四麵極目遠眺,都是一片平坦的平原,大地好似四四方方的車輿天就是一個蓋子。

我如今才明白了太宗那句在德不在險的意思,我大宋立國百年都是靠得這句話啊。

政治家作詩當然不是隨隨便便作的,都有抱負以及抒發政治意圖在其中。

司馬光去視察黃河時,正好他與王安石因為延和殿理財的事剛剛吵完,之後經過章越提議在兩製以上官員中又吵了一番,最後司馬光當然是輸了。

連官家也幫著王安石。

司馬光這首詩重提在德不在險,也就說祖宗百年來的製度一直運行的好好的,官家和王安石幹嘛一定要變呢?

治理國家仁德才是第一位,至於險要與民不加賦國用足什麼的都是術,而不是道啊。

舍道而求術,可乎?

章越向司馬光道:“內製,仁德是為儒家之術,先王之道,除了仁德二字,可有其他?”

司馬光看向章越反問道:“仁德夾雜了其他還是仁德嗎?”

章越當場領教了司馬光的口才,於是亦反問:“那麼內製又如何看董子(董仲舒)和揚子(揚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