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13章 抓人(1 / 2)

第713章 抓人

開春後,臨洮已是春暖花開。

章越,高遵裕同駐臨洮城,王韶,蔡延慶,李憲駐通遠軍,王厚駐會州。

章越與蔡延慶商議改革軍製,率先在熙河路實行將兵法。

這也是響應朝廷變法的號召,這對於封疆大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

比如之前青苗法實行時,身為河北轉運使的劉庠反對,陝西的王廣淵卻支持,之後兩個人的仕途便是一上一下了。

推行將兵法,關係到朝廷對地方官員的信任。

這信任是金,遠比你身在什麼官位要重要得多了。

高遵裕即便不同意,但章越,蔡延慶拿出官家和王安石的金字招牌一壓,他便無話可說了。

章越對於將兵法是舉雙手雙腳讚成的,因為宋軍的問題就是兵馬很多,但又不能打。

原先宋軍在西北怎麼打?

總管領兵萬人,鈐轄領五千,都監領三千,有寇則官卑者出。

這樣的結果是遇到敵軍主力怎麼辦,都監的三千人馬不就是送嗎?

範仲淹諷刺說,不量賊眾則戰,而以官之先後而戰,實取敗之道。

所以他率先推行將兵法,將一萬八千的禁軍分置六部。

將兵法就將兵分至各將率領統練,如此當然章越,高遵裕就成了光杆司令,但將領對部下的訓練作戰卻可以一把抓。

這將兵法雖是蔡挺提出的,但在王安石卻是進行推廣,並普及天下諸路。

但這與免役法,青苗法一樣,首倡之權都不是在王安石,而另一個時空曆史上,真正全麵推廣將兵法時,王安石正在罷相之中。

可是沒有王安石,此法也斷然不會得到推行。

將兵法首先解決便是冗兵問題,而當初範仲淹時所言三冗冗兵便是一冗。

仁宗時天下兵馬達到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之眾,要知道宋朝開國之初時隻用了十九萬人就打下江山,如今兵越多越不能打。

將兵法不僅使用裁撤了大量冗餘的宋軍,而且還加強了戰鬥力,在熙寧後期的宋夏之戰,經常看見兩三千的宋軍追著上萬人的黨項軍打的場麵。

省去了大量兵馬,對於熙河路來說還有一個好處。因為糧食轉運就是最大的一個問題。進行裁軍可以安排餘兵授田屯墾,最重要的是減少軍糧的負擔。

章越打算將熙河路設為三將。

第一將為熙河路鈐轄景思立率軍一萬駐臨洮,景思立便是涇原路出來的,原先便是蔡挺的部下,他對於將兵法自是駕輕就熟。

第二將為苗授率軍七千駐定西城。苗授是上黨人,年少時隨胡瑗學習,還曾經進過國子監,不過對方是韓琦一手提拔的。因為國子生這層關係對方與章越也有交情。

第三將為王君萬率軍八千駐古渭寨。王君萬當初為秦鳳路一指揮使,兩年前俞龍珂降宋時,下麵有一羌酋新羅結不從。

經略使韓縝讓諸將一月內取此人人頭。

王君萬裝著打獵的樣子,逐禽鳥到對方居所,與新羅結同獵。突然間王君萬拿去鐵鞭將新羅結錘下馬,斬其首級回到秦州獻給韓縝。

王君萬因此拜閣門祗候。

王君萬跟隨王韶戰功彪炳,之後攻下臨洮城他也是立功最多

如今王君萬被提拔為熙河路第三將。

身為兵馬都總管的高遵裕本以為自己可以統軍,結果被將兵法一搞,兵權都被三將分走,手下隻剩下幾百弱卒。

而熙河路原先近五萬兵馬,如此一裁隻剩下了兩萬五千人。

裁撤之後,新編的宋軍以二十五人為隊,一百二十五人為陣,兩千五百人為將,采用禁軍,蕃兵,鄉兵混編。

將兵法第二個好處就是改變了宋軍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麵。

不能說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不好,這與崇文抑武一樣,削弱了武將造反的可能,用於承平時候是可以的,此舉是有利於中央集權的。

宋朝一直實行更戍法,禁軍輪換調動,基本是三年一調,但將領不隨軍調動。

這是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原因。

好比文官裏也沒有官員長任,沒有一任知州幹個十幾年的,也是幾年就一換。

此舉讓宋朝百年來無心腹之患,但也造成了宋軍不能打的問題。

將兵法置將後,就是誰練的兵誰帶上陣,讓將領們更加注重平日的操練。

而且重編之後還大大解決了吃空餉的問題。宋朝一個指揮一般隻有兩百人,甚至一百多人的都有,最不要臉的幾十人都行。

如今沒有都,指揮,廂了,一律都是隊,陣,將三級。

依著王韶的辦法,本來就要征討木征了,但是將兵法一實行宋軍要進行三個月的整編。按照蔡延慶的意思最少要整編三個月,才能形成戰鬥力。